淄博齐长城遗址在哪-齐长城在哪( 四 )


依上所述,齐长城工程浩大非一时之力所能完成 。我们认为:齐长城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开始修筑西段,至迟在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业已完成,前后共修建了一百余年(约公元前685—555年) 。此段长城亦由西向东渐修,长清以西的板筑长城墙当为最早所建,后接山岭渐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叶完成西段长城修筑 。战国初期齐威王时又接博山段长城,始向东续修,齐宣王时方将长城修至海滨,最后完成数条长城修筑 。东段长城共修筑了七十余年(公元前356—284年) 。
齐长城经春秋战国近一百七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使一千余华里的长城东西衔接,终于完成了齐国南境国防线的长城建设 。
Q3:齐长城遗址在哪?齐长城遗址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 。
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 。经实地测量齐长城全长618.893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
齐长城我们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明长城我们应该就挺熟悉了,山海关、嘉峪关,都是明长城的一部分 。现在旅游热门还是明长城,北京八达岭长城也是明长城的一部分 。
历史沿革
齐长城的修建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据考证,它的修建,借鉴了城池防御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军事、建筑、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 。从历史方面看,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王室逐渐衰落,而齐、鲁、晋等国则日渐富强,特别是齐国正崭露头脚,渐渐崛起于东方 。
逐渐占据了霸主地位的齐国虽发展迅速,但是,南部强大的晋国却一直是当时齐国统治者心头的一块病,时时令其不安,而且当时其他诸子国也纷争不断,战事颇繁,对齐国也是一种威胁,因此确实需要设防 。
Q4:齐长城的遗址具体位置在哪里?齐长城源于济南市平阴县,古济水河东岸,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 。此军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 。
它历经平阴、长清、肥城、泰山区、泰安郊区、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黄岛共19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办事处 。
扩展资料
齐长城作用:齐长城充分利用泰沂山脉自然山势的设计,不仅充分体现了“齐陵堤防,必处其而右背之”的军事原则,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充分显示了当时齐国科学的先进和体现军事防御这一军事主导战略意图 。
当然,科学设计如此庞大的工程绝非易事,需要精心计算,通盘考虑 。但组织实施此项浩繁的工程更为不易,需要长时间人力物力的协调组织,配合施工方可完成 。
能设计此项工程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行,能完成工程建筑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是不可能的 。于此体现了齐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和经济基础的雄厚,也反映出东方大国的气势雄风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长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长城遗址
Q5:齐长城遗址的建筑特点齐长城城墙的构筑特点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平原和矮丘,以土板筑成宽十二三米,高七八米的土城墙 。如岭子头处搞大寨田挖掉南侧一半,现遗址底宽仍达5.2米,高仅2.5米 。穆陵关西大岘山上坍塌后的遗址底宽达15米,高5米 。土筑城墙就地取材,黄土、黄粘土、沙土、砂砾土都有 。不论何种土质,都是加盐水板筑,至今盐渍可见 。板筑时夯层10—25厘米不等,现裸露处夯层明显 。
山上以石垒砌 。有的沿山脊砌成宽5—7米的双面城墙 。更多的城墙不在山脊,而选在山脊阳侧陡坡上开挖少量土方,垒成宽1—2米的单面石墙,墙阴填土石,形成阳面高六七米,阴侧高仅1—2米居高临下的态势,易守难攻 。用料上有块石、条石、片石、花岗岩、石灰岩、沉积岩等,就地取材 。
在济南市长清区的陡岭子山上发现50米长双层城墙,即在城墙之阳坡又筑外墙,两墙相距2米—3米 。三股峪北山还发现有锯齿形城墙,即城墙外侧呈三角形突出,这段城墙长300米 。诸城马山至北山一带山坡上的城墙,都用石块砌成间隔7—10米的格子状,中间填土石,既省料又可防止泥土流失 。
“因地形,用险制塞”,就是充分利用数十米高悬崖峭壁的山险墙,因无法攀登而不再在其上修筑城墙 。这种情况齐长城全线用得很多,短的数十米、几百米、长的达千余米 。
像这样以山险代替城墙的例子很多,其中以泰山长城和博山长城为代表 。齐长城未经过泰山主峰,而是自泰山西北,经泰山之阴迤逦东去,但城墙只修筑到泰山西北的钉头崖,其以东的老鸹尖、摩天岭、高山尖子、牛山口一带的泰山北岗,长达15公里没有修筑城墙,而是利用海拔八九百米的高山险峰代替长城墙,并以海拔1545米的泰山主峰为屏障,步兵车阵是无法进攻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