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被称为影视大佬的冯小刚,也就只是个资本学徒( 三 )


这个烂摊子找他也合适 。
就这样 , 俩人不眠不休 , 在开拍前将剧本给补成了 , 冯小刚如愿成为了编剧 。

90年代初 , 以郑晓龙和他为首的创作团队 , 贡献出《渴望》《编辑部》《北京》《过把瘾》四剧 , 王朔、叶大鹰、姜文、马未都、葛优 , 都是根正苗红的大院出身 。
是借他们之力趟上来的冯小刚成了工具人 , 跟王朔成立了“好梦”公司 , 却没什么实权 , 也没办法选择自己的人生 。

王朔当时是什么想法?
不就是迎合大众吗?我花几百万买一堆优秀作品 , 然后让冯小刚蹲家里改编 。
但他很明显忽略了版权和写手之间的矛盾 , 也搞不清楚什么是流行的 , 不可复制的 。
总是顶着各种比较黑暗的题材 , 导致好几部剧都只能在深夜地方台播出 。

90年代中期 , 拍电影这事规矩多了 , 不服管教 , 作品里夹枪带棒的王朔成了被枪打的第一只出头鸟 。
人生总是大起大落 , 三十年河东 , 三十年河西 , 不可一世的京圈老大没多久就接到了媒体的封杀令 。
冯小刚手上那些想反映现实、人性 , 冲着厚重路子去的 , 一个接一个被毙 。
03审核一个 , 凉一个 , 王朔一朝陨落远赴国外 , 远水解不了近渴 。
压了全部资金 , 开拍《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
第10天 , 被以“错误价值观导向、丑恶审美趣味”为由叫停 , 冯小刚找到韩三平 , 问该怎么改 。

韩三平说你放弃吧 。 当晚 , 冯小刚酩酊大醉 , 一边哭一边笑 。
被京圈捧起 , 也被京圈连累 。
从小到大 , 掌握他命运的 , 从来不是他自己 。


我摔过很大的跟头 , 我走投无路了 , 我知道有些东西是你扛不过的 。 ——冯小刚采访截选

那时 , 冯小刚已经年近四十了 , 在无比绝望的时候 , 韩三平带来个消息:“北影可以投资 , 出100万 , 拍一部贺岁片 。 ”
当时 , 贺岁片的概念还是个0 , 所有人都不屑于抢占贺岁档:“过年谁看电影呀?”
结果冯小刚四处找人 , 借钱 , 拿着王朔的作品改编 , 以极低的成本 , 拍出了《甲方乙方》 。

一夜大红 , 时来运转 , 啪啪打脸所有人 , 搞走大几千万的收益 , 也算是天意难违 。
大家仔细看的话就能发现 , 冯小刚所有经典的作品 , 全部都透漏着京圈儿的背景 , 甚至可以说 。
冯小刚的所有作品 , 你都能在京圈儿找到影子 。

当然啦 , 冯小刚的成功还得多亏了华谊兄弟 , 当年这部剧成功之后 , 拿到一大笔利润的两兄弟坚定:一定要绑定冯小刚 , 铁了心要跟冯裤子拿钱 。
最终 , 冯小刚与华谊签约 。
华谊入局后 , 以王中军、冯小刚为首的电影线 , 和以刘燕铭、赵宝刚为首的电视剧线 , 可算是把京圈儿资源彻底盘活了 。

回归到最核心的问题 , 如果当时没有华谊兄弟的接盘 , 冯小刚能行吗?
按照菀儿的推测 , 如果没华谊 , 冯小刚大概率会泯然于众人之中 。
说实在的 , 冯小刚这么个没有艺术细胞 , 只想“唯利是图”的人和张艺谋是不一样的 。

张艺谋可以厚积薄发 , 也可以靠作品镀金 , 但冯小刚不一定 。
冯小刚火了的所有作品 , 基本都是王朔小说改编了 , 说白了他走了一条近路 。
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知道 , 他的时间不多 , 得加快积累财富的机会 。
2007年 , 华谊的个人股东里 , 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字:马云 。
马云在第一场发布会上 , 就和华谊兄弟一起点拨冯小刚:“你要利用资本的优势 。 ”

冯小刚只能听话 , 在商业片的道路上越跑越远 。
他也尝试过走别的路子 。
2012年导演的《1942》云集了张国立、李雪健、冯远恒、陈道明、范伟、张涵予等等一众老戏骨 , 甚至请来了艾德里安·布洛迪(代表作《钢琴家》、奥斯卡影帝)和蒂姆·罗宾斯(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 。

就是这么一部可谓把能请的实力演员都请来的电影 , 在2012年上映的时候 , 让冯小刚和华谊赔了个底儿掉 。
自此以后 , 冯小刚就躺平了 。

一群文艺青年与影评人在主导电影风评的时代 , 人们戳着冯小刚的脊梁骨 , 吐槽他身为大导演 , 却保持着从来没有入围过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的尴尬记录 。
吐槽他越活越回去了 , 拍了一堆商业片 , 难登大雅之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