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乾隆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到底有多热?( 二 )


古代不仅乾隆用冰降温,历代皇帝都用冰降温 。
用冰最奢侈的是唐玄宗 。每年夏天,他都会用冰覆盖金殿和后宫的地板 。大臣们走到庙里,冷得发抖 。后宫不得不在家里多穿衣服 。
用冰最傻的是宋孝宗,他直接嚼冰,然后拉了好几天 。《宋史》:“我之前喝了太多冰水,突然很暴力 。”
03《浮山县志》载:“夏天五月热,路上行人多,尤其是在首都,也有在北京交易的热人 。”《青城县志》云:“大旱千里,室内器具热,风吹树西南而死 。6月份,天津南武定府逃出来的人很多,很多路人都热死了 。”《东华续录》还载:“六月,陈冰史静舒威 。”
《续自天津县志》载:“五月苦热,土石焦枯,桅杆顶流金,人多热死 。”《高邑县志》载:“5月28日至6月6日,暑气难熏,四壁重浊,日本、中国卖铅锡,多人渴死 。”中午,罐头全部晒好了 。温度有多高?
据《北京气象志》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气温高于40℃,二十五日气温高达44.4℃,为中国历史上夏季最高气温 。
为什么乾隆没有在这么热的天热死?没错,乾隆有办法防暑降温 。
我不提避暑山庄,只说宫里的降温方法 。
乾隆有个降温法宝——龙皮 。这东西降温保温,挂在宫里,外面马上就变得忽冷忽热 。
除了挂龙皮,医师还要开一些防暑的中药汤,也能起到防暑的作用 。
当然挂龙皮喝药汤也不能完全降温 。最有效的降温方法是用冰块 。清宫里的冰,冬天收集,夏天使用 。故宫、景山、德胜门、正阳门外有18个官窖,专门为皇帝蓄冰 。仅故宫的冰库就储存了25000块冰 。宫里这么多冰,乾隆还是热死了 。
古代不仅乾隆用冰降温,历代皇帝都用冰降温 。
用冰最奢侈的是唐玄宗 。每年夏天,他都会用冰覆盖金殿和后宫的地板 。大臣们走到庙里,冷得发抖 。后宫不得不在家里多穿衣服 。
用冰最傻的是宋孝宗,他直接嚼冰,然后拉了好几天 。《宋史》:“我之前喝了太多冰水,突然很暴力 。”
04按照人类进化的速度,虽然现代人比古人更能忍受酷暑,但这两百年来应该差不了多少 。以现代人为例,死于热的人的体温基本都在45度以上 。现在城市热岛效应基本是以当时北京百万人口计算的,基本热死在1%左右 。但是,根据现代人的计算,如果1%的人死于热,基本温度当然不会低于50度 。我们自己现代人的现代降温手段正好抵消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以此计算,当时北京的气温应该不会低于45度到50度,而且是受到热浪的袭击,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造成了人员伤亡!
05古人形容炎热的夏天最著名的说法是“七月的流火” 。这种说法来源于《诗经·国风》中的诗“七月” 。诗的开头,“七月热,九月赐衣”(有人认为七月是天文现象,但这句老话现在已被通俗地形容为暑热) 。普通人连一杯水都喝不起的嘉定八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 。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从《中国三千年气象志集》第三卷《清代气象志(上)》中可以看出,今年的高温几乎涉及了半个中国,整个华北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都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级炎热的夏天 。地方志中记载了甘龙八年的极热记录,包括山西浮山的县志 。
“夏天和五月很热,路上行人很多,尤其是在首都 。在北京交易的流动人口也有热点人群 。”这是乾隆年间《浮山县志》中的说法 。反映同一事件的官方记录包括“五月苦热,大地石头焦黄,刊头流金,许多人死于酷暑 。”(《天津县志》),“(5月28日(7月19日)至6月6日(7月26日),烟难抽,城墙厚重,阴天,铅锡在日本和中国出售,许多人渴死 。”(《高邑县志》),“大旱千里,室内器具热,风吹树西南而死 。6月份,天津南武定府逃出来的人很多,很多路人都热死了 。”(青城县志)...
【据说乾隆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到底有多热?】可见当时整个华北地区完全进入了“烧烤模式” 。《续东华录》用“舒威”来记录当时的高温 。天气热得像老虎威胁要吃人,而且很凶猛 。今年夏天,北京的情况最糟糕 。当时法国神父宋俊荣在北京,他在日后送往巴黎的见证报告中写道:“北京的老人说,他们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 。”“自7月13日以来,酷热难耐,许多穷人和胖子的死亡引起了广泛的恐慌 。” 。
当时北京死了多少人?宋俊荣援引当时法院官员的统计称,“7月14日至25日,北京郊区和城市有1.14万人死于酷暑 。”被热死的实际人数应该不止这些 。除了其他地区,所有的死者都是可以想象的 。由于情况紧急,乾隆皇帝命令相关官员采取救援措施,并在北京的“街道和大门”分发药物,以减少中暑和死亡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专家研究换算,乾隆八年(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气温均高于40℃ 。其中,7月25日气温最高,达到惊人的44.4℃ 。这个极端高温的记录至今没有被超过 。1942年华北地区极端高温记录为42.6℃,至今仍为8年来最低1.8℃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