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传统的历史再现 , 当下流行的「国风」强调的是一个「新」字 。
但创新拿捏不当 , 便是冒犯 。
《美好年华研习社》就是一个例子 。
前期之所以收获好评 , 正因为它挖掘了历史上被忽略的女性 。
首集当中 , 汉代才女班婕妤化身汉服大秀的主持人 。
从服饰形制的流变里 , 观察到女装追求腰细 , 而男装未有同样的设计 。
对此 , 班婕妤脱口辣评:
「你们男人何时苛待过自己?」
现代台词、批判精神与传统文化 , 巧妙地融合 。
这是成功的创新 。
再到《红楼梦》一期 , 用新媒体装置呈现太虚幻境 , 用舞台剧、流行歌曲形式演绎十二金钗 。
这些形式 , 其实都没有问题 。
87版《红楼梦》化装设计杨树云老师操刀的妆造 , 也十分精致 。
可一旦深入到人物塑造上 , 就露了怯 。
不仅台词幼稚 , 内核也全面降级 , 失去了对封建悲剧、女性命运的批判和悲悯 。
问题究竟出在哪?
我们把今年几场争议放在一起 , 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
改编自关汉卿原著的《梦华录》当中 , 花魁认为「以色侍人才叫贱」;
余华小说《兄弟》的观后感中 , 有人大呼「避雷」;
《红楼梦》主题节目中 , 十二金钗不符合人物个性的台词……
这些例子 , 无不让人感到一种语言表达上的匮乏 。
好像离开了网络流行语 , 不抖机灵造几个「金句」 , 就不会说话了 。
说到底 , 综艺的翻车 , 无法归咎于个体 。
也与整体越来越退行的知识环境有关 。
正像刘擎老师在《十三邀》上指出的 。
现在的成年人正在童稚化 。
短平快的奶头乐代替了深度阅读体验 。
「在丰富当中变得贫乏 。 」
创作者不会再像87版《红楼梦》剧组那样 , 花费几年的时间去研习原著、揣摩人物 。
取而代之的是标签化、符号化的人物 , 几句自以为幽默的俏皮话 。
「我就美美地来 , 美美地走 。 」
「真的没人欣赏无用之美吗?那我为什么这么红 。 」
「什么葬花 , 还不是做给宝玉看的 。 」
以及用来炸场的「绝美妆造」 。
哪还有什么《红楼梦》原著精神 。
就算宝玉黛玉的名字被替换成大壮小美 , 也没什么违和感 。
而更讽刺的是 , 节目弹幕被几位流量主演的名字刷屏 。
似乎粉丝们根本就不在乎经典被毁 。
87版到综艺版的《红楼梦》 , 是从艺术创作思维到短视频思维的降级 。
作品的格局 , 当然小了 。
反观《中国》 , 格局之大正依托于创新的分寸 。
不魔改 , 只解读 。
包括新的视角 。
正如讲述闭关锁国政策的那一集 。
想必大家都在教科书里读到过定论 。
而片中 , 拍出了更不为人知的乾隆内心的权衡和考量 。
突破既定模式 , 自然让我们看到了更立体的历史 。
还有新颖的人物塑造 。
康熙擒鳌拜时 , 有这样一场内心戏 。
康熙缓缓走向已经被死死压制住的鳌拜 。
脸上的肌肉微微颤动 , 呼吸粗重 , 喉咙吞咽着 。
没有台词 , 却可感受到他心中难以按捺的激动 。
不同于常见的对皇帝沉稳的刻画 , 反而演绎出了独属于少年天子的青涩 。
除此之外 , 一些设计也非常巧妙 。
比如让关汉卿遇见南宋的朱熹和张栻 , 和他们一起谈论儒家思想 。
这种方式模糊了时间、地理、身份的局限 , 让人更能直观地看到关汉卿对儒家思想的向往和郁郁不得志的遗憾 , 有一种独特的况味 。
中华文化 , 源远流长 。
当然值得被一再挖掘、解读 。
然而 , 层出不穷的翻车、魔改 , 已然背离了初衷 。
流量明星参演的国风综艺 , 每期播放量动辄上亿 。
翻车风波反倒令它在网上黑红出圈 。
可《中国》这样踏实低调的片子 , 却还有许多人尚未知晓 。
对比之下 , 更令人感到可惜 。
无论如何 , 重温经典是为了让我们摒弃浮躁 , 得到提升 。
而不是强行将其降级 , 与快餐文化共沉沦 。
【海瑞|9.0跌到6.2,怎么连她也翻车了】
推荐阅读
- 脱口秀大会|评分跌到5。1的《脱口秀大会》:终于靠苏醒和童漠男“炸”了一次
- 豆瓣|近期热播的5部高分华语剧,最高达9.0分,每一部都是“宝藏剧”
- 猪肉会降到十几元一斤吗,猪肉还会跌到10元一斤吗-
- 大明王朝里的赵贞吉,大明王朝1566 赵贞吉被海瑞兜老底-
- 美剧|全球公认的10大限制级黄暴美剧,最高评分9.8分,最低评分9.0分
- 黑亚当|巨石强森《黑亚当》,烂番茄跌到42%,观众吐槽差劲的剧本和台词
- 明朝清官海瑞的简介 清官海瑞
- 静雪|评分9.0,勇夺推特世界流行趋势第一名,爆款甜虐日剧《静雪》
- 1英镑等于多少人民币
- 豆瓣|豆瓣评分9.0,全网清一色好评,目黑莲新剧才播出2集就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