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制片厂|江南、天马、海燕:昔日上影三大厂的前世今生,为何实力最强的最短命?( 二 )


这141家中 , 就包括了明星、联华、天一这三大公司 。
明星公司成立于1922年 , 发展势头迅猛 , 始终占据着电影市场的第一把交椅 。
阮玲玉、胡蝶、金焰、杨耐梅、宣景琳、张织云等 , 都是明星公司在二三十年代捧出了的电影明星 。

在影迷中拥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
联华因为拥有院线的先天优势 , 所以尽管它成立于1930年 , 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
天一公司则剑走偏锋 , 不仅在拍片数量上不输明星和联华 , 而且它还成功地开发了东南亚市场 。 它就是如今很多影迷都非常熟悉的“邵氏影业”的前身 。
三大公司对中国电影的发展 , 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

其中明星公司是“长篇正剧”的鼻祖 。
联华公司则擅长拍摄风格清新的文艺片 。

天一公司则投观众所好 , 将“神怪片”拍得“天下无敌” 。
1937年 , 随着抗战爆发 , 原本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业 , 在炮火硝烟中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
明星公司的制片基地受损严重 , 只好停办 。
联华公司也面临解体 。

天一公司则在拍完《花花草草》这部电影后 , 将所有的资金和设备全部都转移至香港 , 成立了南洋影片公司 。
上海电影业发展的新阶段 , 出现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
随着众多电影人的回归 , 再加上原本留守上海的从业人员 , 使得上海重新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心 。
这期间中国诞生的大部分电影 , 全部都出自上海 , 其中不乏流芳百世的艺术佳作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 。

除了原“中影”公司所属的一厂、二厂外 , 众多民营影业公司如昆仑、文华、国泰、大同等 , 也纷纷崛起 。
1949年 , 新中国成立 , 上海解放 。 上海军管会接管了原“中影”公司及所属一厂、二厂、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影场和上海实验电影工场等机构 。
并于1949年11月16日正式成立了上海国营电影制片机构——上海电影制片厂 。

从此 , 上海的电影事业发展 , 迎来了新面貌 , 迈上了新台阶 。
1950年7月 , 新成立的上影厂便拍出了首部故事影片《农家乐》 , 秦怡在片中出演女主角 。

这一年 , 新成立的上影厂共拍出了包括《农家乐》、《大地重光》等在内的8部影片 。
几乎与此同时 , 上海的一些私营电影公司 , 也仍在拍片 , 比如文华公司拍出了石挥执导的《我这一辈子》、《关连长》 。 而昆仑公司则拍出了赵丹主演的《武训传》、《我们夫妇之间》 。

但没想到 , 文华拍摄的《关连长》和昆仑拍摄的《武训传》等都先后遭到批判 。
而且一些私营公司也处于入不敷出的亏损状态 。
因此对私营厂的改造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
1950年8月20日 , 上海第一家公私合营的电影企业——长江影业公司成立 。 王人美、沙莉、高博、钱千里、黄宛苏等 , 都是其中的演员 , 谢晋是其中的导演 。

拍摄的影片有秦怡、王人美、高博等主演的《两家春》 , 以及凌之浩、沙莉等主演的《夫妇进行曲》等 。

1951年9月 , 长江影业又与昆仑公司合并成立了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 。
“长昆”厂成立后 , 原本有三部电影筹拍 , 一部是上官云珠和中叔皇主演的《纺花曲》 , 一部是赵丹执导的《为孩子们祝福》 , 还有一部是蓝马和魏鹤龄主演的《劳动花开》 。

但因为当时正处于合并时期 , 所以这三部电影 , 都是在新的上影厂成立后 , 才拍摄完成的 。
1952年2月又在长昆的基础上 , 联合文华影业公司、国泰影业公司、大同电影企业公司、大中华影业公司、大光明影业公司和华光影业公司等7家私营企业 , 组成了国营性质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 。

这些私营企业也同样人才济济 , 拍出了《姊姊妹妹站起来》、《我们夫妇之间》和《腐蚀》等众多观众喜爱的好电影 。
1953年2月 , 上海电影制片厂与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合并 , 组成了全新的上海电影制片厂 , 厂址就设在漕溪北路原“联华”摄影棚 。

至此 , 上海率先在全国完成了电影行业国有化的进程 。
二、各家公司的联合 , 精兵强将的融入 , 使得上影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其实力和竞争力远超同样新成立不久的长影厂和北影厂 。
这期间 , 上影厂陆续拍出了《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家》、《李时珍》等众多电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