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仁|马俊仁跌落神坛后过得如何?( 二 )


即使在大雪天 , 依然照练不误 。

对他这种过于艰苦的训练方式 , 让许多人对他很有意见 , 对于这些言论 , 马俊仁可谓充耳不闻 。

从严管控“马家军”1982年 , 他训练的队员刘燕菊在上海马拉松比赛获得了青少年组的第2名 , 也让他引起了辽宁田径队的注意 。
虽然马俊仁非科班出身 , 但时任辽宁省田径队队长崔大林非常认可马俊仁 , 他觉得英雄不问出处 , 就推荐马俊仁担任体校教练 。
从此开始 , 马俊仁正式从体育老师升级为体育教练 。

能够得到专业田径队领导的认可 , 让马俊仁受宠若惊 。 在这个新岗位上 , 他可谓是全力以赴 , 不仅改革了许多训练方法 , 还亲自挑选了一批新队员 。 刘东、张林丽、王军霞、马丽艳、曲云霞等一批队员 , 就是马俊仁亲自挑选的 。
在训练强度上 , “马家军”的训练强度可谓远超常人 。 据“马家军”队员日后回忆 , 她们训练的强度很大 , 每天都要跑40-50公里 。 除此之外 , 马俊仁脾气非常火爆 , 如果不小心犯了错误 , 即使是很细小的疏忽 , 都会被马俊仁劈头盖脸地骂 。

“马家军”早已矛盾重重由于训练强度太大 , 加上马俊仁没有科学地进行劳逸结合 , 队员们的身心都感到了疲惫 , 而且普遍带着伤病 。 很多队员的脚趾甲全跑掉了 , 腓骨、膝盖等部位都有伤 。
但对于这些情况 , 马俊仁基本视而不见 。 在“马家军”出名后 , 作风变得更加独断粗暴 , 有些举动还伤害了队员的自尊 。
此外 , 马俊仁还经常拉着队员们“带货” , 做一些广告来获得收入 。 曾名噪一时的“中华鳖精” , 就是马俊仁带火的补品 。 然而对于这些收益 , 队员们并没有分到多少 。 而社会上对“马家军”的其它奖励 , 基本都是由马俊仁拿走了 。
就在马俊仁事业春风得意时 , 他和队员间的隔阂已经越来越大 。 而“马家军兵变” , 其实是迟早的事情 。

退休后迷上了藏獒事情发生后 , 马俊仁虽然勉强复出 , 但“马家军”的成绩早已大不如前 。 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 , 舆论对马俊仁的批评越来越多 。
1998年 , 山西作家赵瑜在杂志上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马家军调查》 , 其内容多针对马俊仁 , 这篇报告被刊登后 , 马俊仁一度被媒体口诛笔伐 。
在争议舆论中 , 马俊仁执教工作受到了不小阻碍 。 1998年 , 马俊仁被调往辽宁体委工作 , 从此过上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 2004年 , 马俊仁正式退休 , 离开了体育圈 。
在退休前 , 面对前来报道的记者 , 马俊仁笑着说:“我一生有三大目标:拿世界冠军、让队员世界纪录、还有修田径基地 。 到现在为止 , 以上三项我全都实现了 , 所以我没有任何遗憾 。 ”

退休之后 , 马俊仁在家照顾卧病在床的妻子 。 然而闲不住的他 , 很快发现了一个商机——藏獒 。
由于从小就会饲养动物 , 所以马俊仁对养狗很感兴趣 。 在退休后的一次活动中 , 马俊仁认识了藏獒 , 他觉得体型庞大且威武霸气 , 是当时国内稀缺的犬种 , 而且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
为了寻找纯种藏獒 , 马俊仁亲自去青海寻找纯种藏獒 。 在找到纯种藏獒后 , 他离家前往北京大兴区 , 投入全部存款 , 在此处建立了藏獒驯养基地 。

成功炒作藏獒 成为千万富翁为了宣传自己的藏獒 , 马俊仁曾带着自己养的藏獒四处参加活动 。 在马俊仁的炒作下 , 养藏獒一时成为潮流 。
除了出席活动 , 马俊仁还在各种媒体上为藏獒打广告 。 在上电视节目时 , 马俊仁吹嘘自己养的藏獒 , 还称自己养的藏獒是“为国争光的国犬” 。
在马俊仁的炒作下 , 藏獒的价格直线攀升 。 在2005年左右 , 一只成年藏獒的售价为60-70万左右 。
而马俊仁亲自饲养的“小王子” , 竟然喊出了4000万的高价 。 许多人质疑价格虚高 , 面对质疑 , 马俊仁回应道:“前几年有个韩国人出价2000万自己都舍不得卖 , 我们国家的狗就是这么值钱 。 ”

马俊仁养的藏獒除了卖价贵 , 配种价格也是非常高昂 , 一次配种约为2万元 。 靠着藏獒生意的暴利 , 马俊仁不仅迅速收回了成本 , 还净赚了数千万元 。
和之前一样 , 马俊仁在养藏獒期间 , 也惹了不少争议和麻烦 。 2006年 , 马俊仁曾指责藏獒协会副会长赵艳红偷他的种狗 , 赵艳红则称马俊仁侮辱他的名誉 , 双方还为此事闹上法庭 。
不过这种靠炒作抬上去的价格 , 就像泡沫一样脆弱 。 到2013年左右 , 藏獒市场泡沫破灭 , 价格由原来的数十万迅速缩水到千元左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