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典港剧布景不能细看,为何观众不以为然,还吐槽新剧抠图( 二 )


再举个例子 , 古天乐这个假发套 , 粘贴痕迹如此的明显(图片做过清晰化处理) , 当年你是否也没发现?

如今大屏幕和高分辨率让这些“bug”无所遁形了 。
为了和别台打擂台竞争收视率 , 香港导演拼了命的节省制作周期 , 高效率低成本 , 一个月不到就拍出一部剧是常态 , 全靠剧本和演员演技支撑 。
如果你非得说 , 以前粗制滥造的港剧就是比现在的抠图剧好 , 那不是因为抠图技术比以前还差……根由在演员和剧情节奏 。
演员的修养现在背景抠图 , 在科幻场景和仙侠剧上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了 , 而且是有必要用的 。
然而很普通的场景也抠图 , 那就属于没诚意啦 。
这股风还是从2016年那部古装剧刮起的 , 女主大宝贝被批得一无是处 。 此后各种剧接二连三的被网友揪出抠图 。
例如《楚乔传》《燕云台》等等 。

有没有可能 , 大家只是对剧情和演员不满 , 就一股脑地吐槽抠图这种最容易引起众怒的话题呢 。
抠图=演员不敬业 , 已经是大家达成共识的概念了 。
于是影视行业也开始转变宣传概念 , 一宣发就是“实地取景” , 跑了哪些哪些地方……搭建了什么什么以假乱真的城池 。
但观众还在吐槽 。 不过从抠图换成了替身以及滤镜 。
50岁演30岁怎么办 , 滤镜安排上 。

脸部状态不佳怎么办 , 后期一帧一帧的P图 。

演员不会骑马怎么办 , 木马安排上 。 甚至直接让人扛着走 。

没有肌肉又要演好身材怎么办 , 肌肉衣穿起来 。

台词记不住怎么办 , 12345 。 (下图为:黄渤拍了一个名为“数字先生”的戏用来讽刺某些明星用数字代替台词)

眼泪流不出来怎么办 , 眼药水 。

拍落水戏怕冷怎么办 , 用替身 , 拍下跪戏不爽怎么办 , 用替身 。
档期太紧来不了怎么办 , 还是用替身 。
没有剧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有的诚意都放在演员身上了 , 而不是观众 。
能不被吐槽吗?
偏偏是这样敷衍的演员 , 只要粉丝够多咖位够高 , 一部剧的片酬顶得上普通人半辈子的收入 。
208多了 , 观众怨气也就大了 , 再回想以往港剧哪怕再粗制滥造 , 那起码演员是拼实力的 , 人家薪酬也不高 , 都认认真真地拍 , 拍好了有红利拿 , 拍不好就只有基本工资 。
建议现在演员的薪酬也这么分配 。
剧情注水严重前几年偶像剧动不动就是六七十集 , 有些剧情根本没有必要拍得那么冗长 , 很多都是不影响剧情进展的注水片段 。

一段回忆反复插播 , 一个武打动作慢镜头呈现 , 毫无营养的台词对白 , 不知所谓的配角加戏 , 拉低智商的狗血桥段……显得节奏凌乱缓慢 。
有些问题已经解决了 , 比如集数 。 如今限制剧集不得超过40集 。
但上有决策下有对策 , 一些剧就分个上下两部 , 加起来还是跟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

要是每集看头很足 , 那倒是没什么 ,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样的再拍个100集我也爱看啊 。
关键是有些剧的无聊剧情过多 , 我很怀疑这就是为了水集数 。
今年占据点播榜首的《沉香如屑》就是一个例子 。 上下两部加起来59集 , 起码水了20集 。
别拿数据跟我说话 , 这年头你还信这个点播数据?还是看一下观众的心声比较靠谱:

虽然豆瓣也不怎么可靠 , 但开分5.6分 , 已经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了 。
还是说回《圆月弯刀》 , 这部剧只有20集 , 包括早期大部分古装港剧的集数 , 都是以20~30集居多 。 只有现代都市剧会比较长一些 , 40~45集左右 。
观众对早期港剧的观感就是 , 基本没有无聊桥段 , 剧情是一步紧跟着一步发展的 。
如果实在没有真材实料的剧情填充 , 还是不要拍那么多集为好 。
我看40集的《梦华录》、36集的《苍兰诀》就都挺好的 。 剧情紧凑 , 越追越上瘾 。

港剧背景粗制滥造 , 已经无法忽略 , 再让我回头重温那个年代的港剧 , 恐怕只剩下找茬了 。

就说这摆在土堆上的包心菜和大白菜 , 你看了出不出戏?
有些人说怀念老港剧 , 怀念的 , 是情怀;表达的 , 是对现在部分演员剧组的不满 。
现在的剧也不是没有制作精良剧情好看的 , 随着硬件设施的升级 , 香港某些导演的高效率低成本反而成了弱势 。 别忘了 , 备受吐槽的那几个抠图剧 , 就是香港导演在大陆拍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