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晨|相声为什么不行了?说学逗唱也许是故弄玄虚( 二 )



比如六十年代的相声会说某人拉洋车 , 现在再这么说 , 一定不会引起共鸣 , 因为现在的人都坐车 , 以前两个人会提前约定好在某个时间不见不散 , 而现在的人用手机 , 有微信 , 老段子再经典也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
老活新说

关于相声的理论和技巧 , 已经被前辈研究到了极限 , 所以不存在有任何新形式的可能性 , 唯一的突破点就是用传统相声的技巧去套用现如今的生活 。 这里面做得最好的就是郭德纲 , 郭德纲之所以大获成功 , 就是因为他具有传统相声的功底 , 同时拥有新时代人的思维 。 他的语言和内容全都是年轻人所喜欢的 , 尺度够大 , 笑点够足 , 属于典型的“老活新说” , 也就是用老段子的框架套用新鲜的事物 。

除了郭德纲意外 , 似乎不太看得出来有其他人在这方面有重大突破 , 几年前由于郭德纲的带动也出现了很多相声茶馆 , 也颇有一些成功的案例 , 但到了如今只有德云社活了下来 , 并且活得很好 。
说学逗唱

传统相声之所以不被年轻人所接受 , 还是源于它本身的硬伤 。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 , 其实真正吸引人的只有“逗” , 笔者斗胆猜测是不是相声的老前辈故弄玄虚 , 非要弄出什么什么高大上的理论来 , 就好比李阳的疯狂英语 , 其实就是多读多听多说 , 但李阳变成一个概念之后就显得很玄乎 。

扪心自问 , 我们听相声都是听里面的“逗” , 至于其他三项 , 很少有人感兴趣 。 即便是老一辈的相声名家在说相声 , 我们听的还是“逗” , 大师侯宝林的京剧功底达到职业水平 , 但有几个人真正在认真欣赏他的“学”呢?学唱戏曲是相声的一大特色 , 但却鲜有人买账 , 印象中在学唱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侯宝林的关门弟子师胜杰 , 他可以把学和逗完美地结合 , 除此之外再无他人 , 但也是以逗带学 , 核心还是“逗” 。

“唱”就更索然无味了 , 郭德纲曾多次说过 , 唱戏和唱歌并不是“唱”的范畴 , 相声的“唱”就是唱太平歌词 , 除此之外都是“学” , 这里无疑贬低 , 但太平歌词实在不好听 , 最起码是毫不吸引人的 。

让笔者更加怀疑“说学逗唱”是故弄玄虚的重要原因 , 就是“说” , 起码“学”和“唱”还有对应的内容 , 而“说”则是一个伪命题 , 因为相声本来就是靠嘴说的 , “逗”也要说 , 什么都要说 , 所以“说”根本不应该算是相声的一大特色 。 但“说”其实是指说贯口和绕口令 , 也算勉强自圆其说 。
幽默需要天赋

说来说去 , 也只有“逗”是相声的核心存在价值 , 其他三样根本无法立足 。 哪怕是郭德纲在唱的时候 , 也很少有观众买账 , 顶多是在现场的观众捧捧场 , 给个面子而已 , 真正听的还是“逗” 。

但“逗”又何尝容易 , 业内公认的结论就是喜剧最难 , 也就是把人逗笑最难 。 一个笑料再好笑 , 说第二次也很难把人再次逗笑 , 因为人会发笑就是因为突然有一个剧情反转 , 既然提前预知了反转拐点 , 自然就笑不出来了 , 除非有些笑料实在过于滑稽可笑 , 但这已经是少之又少了 。

逗人笑可不仅仅是会说相声那么简单 , 需要超强的幽默感 , 反演曲艺界几十年 , 能把观众逗笑的演员屈指可数 , 远的不说 , 只说90年代快开始 , 也只有陈佩斯、赵本山、赵丽蓉、牛群冯巩等数十人可以把观众逗笑 , 其余都是混口饭吃 , 不是说其他演员不够优秀 , 而是这行看似门槛很低 , 实则做好非常难 。
笑话集锦

于是为了逗笑观众 , 很多相声演员开始从各个平台找笑话 , 然后攒到一起 , 来逗观众笑 。 于是一些“伪相声”诞生了 , 从“笑”果上看 , 的确比多数相声好笑 , 但怎么听怎么都不是那个味道 , 因为真正的相声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 在故事中逗观众笑 , 而现如今的一些相声是把一大堆零散的笑话东拼西凑起来 , 笑点是有了一些 , 但总感觉哪里挂怪的 , 就是因为失去了相声的灵魂-故事 。

这也成为了相声的一大硬伤 , 既要搞笑 , 还要有完整的故事和正确的三观 , 这大大增加了相声的难度 。 于是出现了另外一种相声形式-舞台剧 。

舞台剧的典型就是《欢乐喜剧人》等选秀类语言类综艺节目 , 也火了一段时间 , 但这种快消品式的相声根本不能长久 , 于是出现了舞台效果很好 , 但作品在之后就无人问津了 , 还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核心内容在里面 。 之所以说这种节目为舞台剧 , 是因为舞台的布景浮夸 , 根本不是在说相声 , 而是在演话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