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双循环” 发展动向( 二 )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 安徽省很多节点城市将迎来发展机遇期 。”一位资深观察人士表示 。
要求在长三角中心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宣城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去年 , 沪杭高铁全线贯通 。宣城结束了市区没有高铁的历史 , 随后被杭州都市圈列为观察员城市 , 前景看好 。
由内而外 , 找准定位 , 量力而行 , 全力以赴 , 经过半年的细化 , 长三角三省一市为实现率先形成发展新格局的目标奠定了稳固的“圈”基础 。

参观者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沙盘前听取建设方案 。源地图
各显神通的信息资源网络 。
形成协调发展的强大合力
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 找准定位 , 只是第一步 。在这四份政府工作报告中 , 我们不难发现三省一市发展的各种“绝活” 。
人才丰富 , 科技水平高 , 制造业发达 , 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整 , 市场潜力大...长三角的很多优势都是单枪匹马“独门绝技”取得的 。
三省一市各有绝活 , 但更难得的是 , 这三省一市正把这些绝活拧成一股绳 , 形成强大的合力 。
资源要素的聚集地上海 , 有一个“利剑出鞘”的平台——上海搭台 , 长三角唱戏 , 充分发挥资源要素的集约优势 。
说到底 , 还是围绕着“水龙头”两个字 。无论是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进口博览会 , 还是将长三角科技力量连成链条的G60科技走廊 , 还是为长三角新兴产业集群提供底层支撑的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验长三角分中心 , 都被视为上海发挥引领作用、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关键平台 。上海搭建的平台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以一条公路的G60科技走廊为起点 , 沿线同行业上下游企业“抱团对外取暖 , 扬长避短” , 逐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自由对接 , 共同做大产业蛋糕 。
数据显示 , 2020年前11个月 , G60科创走廊9市GDP总量占全国1/15 , 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市场主体805万户 ,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000多家 , 占整个长三角地区的1/3 , 科技创新板上市企业47家 , 占全国的1/5以上 。
大平台滋生小平台 。在G60科创走廊上 , 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发起成立了多个产业联盟 , 催生了长三角一个又一个产业高地 。
江苏 , 产业“射如蛟龙” , 提出充分发挥江苏作为国内众多产业的起点、连接点和融入国际循环信息资源网络的重要通道的优势 。尤其是制造业 。2020年 , 江苏亮出漂亮的成绩单: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条产业链成效显著 , 9个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 , 占全国1/5 。
如果从另一个维度看产业协同 , 那就是企业家 。去年6月 , 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 。一个又一个产业链正在这个联盟中孕育 , 这些产业链将成为长三角拓展市场、构建发展新格局的有力筹码 。
“产业链联盟可以联合各产业链上下游的骨干企业 , 形成同领域、跨领域的双协同发展 , 通过企业间的相互促进 , 推动整体产业链做大做强 。”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轮值主席南存辉说 。
浙江的优势在于开放和市场 , “双剑合璧” 。外向出海一直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 。无论是宁波舟山港 , 还是义新欧 , 都是浙江发展新格局中的一块“长板” 。浙江锚定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 提出建设全球投资避风港 , 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 , 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 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
广阔的市场是基于浙江人的收入水平 。2020年 , 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97元 , 比上年增加2498元 。首次迈上“5万元”台阶 , 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是收入消费的前提 。20世纪60年代 , 日本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是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为基础的 。浙江发达的数字经济也让浙江成为消费场景应用的先行者 , 在培育新的消费市场上可以抢占先机 。
中国和开放市场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在不断增强 。前者体现在自贸试验区的联动上 。2020年11月10日 , 上期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战略入股浙江国际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签约仪式在舟山举行 。这被视为浙江自贸试验区与上海联动的重要突破 。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正在探索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 , 寻求更多合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