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为什么不杀柴?宋朝柴家为什么不能杀( 二 )


对此,后世南宋、元朝的史学评价里,认为在正史中,宋朝皇帝以及文人有默契地隐去柴家人的痕迹,才会导致正史和文人记载出现了这样的矛盾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柴家人无论崛起还是落魄,这对于北宋统治者来讲都不是好事 。
虽然周恭帝,北宋郑王柴宗训在二十岁的时候死了,而且生下的五个孩子也全部早夭,周恭帝这一脉断绝,这一件事情或许涉及阴谋论,但对于剩下的柴谨诲,却是明确地记载了成为了开国将领卢琰的义子,并且成为了他的女婿,改名为卢璇 。
据说柴熙诲当年得以被卢琰带走,是因为卢琰上书宋太祖不要行不义之事,柴熙诲才得以被他收为义子 。而柴熙诲成为他的义子后,对他也非常孝顺,在义父死后,还为义父守孝十年,行亲子之事 。而卢璇在后来的宋真宗朝为官,被封为武烈侯,此间担任禁军长官殿前防御使 。
再后来,卢璇之子卢可在北宋朝担任礼部尚书,可见后来的北宋皇帝没有对柴家后人进行排斥,而卢可在血缘上是柴荣的世孙 。
从正史的角度来看,柴荣七子是柴荣所剩直系血脉中,唯一有清晰记载,而且后人都过得不错的一脉 。不过据后来的民间调查的史学记载中,从河北迁到山西的一脉柴姓人家,祖上就是柴熙让 。这意味着,柴熙让在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只是被藏起来了,但同样安稳地继续发展繁衍 。

宋太祖为什么不杀柴?宋朝柴家为什么不能杀

文章插图
到了南宋历史,柴家人还是不断地进士入朝为官,虽然没有担任要职,但是却可以成为宋朝士大夫,因此南北宋对柴家人的政策很明显,大致可以概括为,在政治上提防,除此之外,给他们大富大贵 。
这里其实也涉及到了当年所提到的“太祖誓碑”,所谓太祖誓碑,讲的就是宋太祖在石碑上刻下的三条祖誓,而根据王夫之的版本:
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 。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 。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
可以看到,宋太祖把保全柴家人作为祖制,虽然周恭帝柴宗训一脉的凋零十分蹊跷,但不得不说的是,除了柴荣的嫡子一脉之外,柴荣的其他亲戚,都是过得很不错的,属于富贵行列,即便不是政治贵族 。
当然,再从政治角度来讲,柴熙诲、柴熙让一脉得以发扬,这和前者改姓继续生活的做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而柴熙让则是很有可能没有改姓,至于上文提到的潘美的侄子潘惟吉,也有可能是当时柴荣六子柴熙谨,虽然在《宋史》的记载中也是早夭,可《默记》之记载也不至于空穴来风,毕竟王銍是宋代较为有名望的文人 。
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赵宋的确是保全了柴家人,只是以非常态的方式,直到元代,卢璇在浙江地区的后人才恢复祖姓,再度姓柴,这种改名换姓的岁月也将近了四百年才结束 。
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实在难以分说 。
【宋太祖为什么不杀柴?宋朝柴家为什么不能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