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就懂让梨的孔融 孔融不孝( 二 )


很简单,我们之所以记住曹操,绝对不是因为他是诗人,而是因为他在乱世中的勇猛 。文学在盛世备受推崇,在乱世不过是锦上添花 。让我们看看曹操 。我们先看到了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最后发现他还是个诗人 。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锦上添花,会对他多一点敬佩 。
图5曹操(155-220年)
接下来我们就来揭秘曹操为什么要以“不孝”的罪名杀死孔融 。原因在于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没有亲人的亲子论” 。讲一个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原文 。据后汉《孔融传》记载:“父为子,那么他是什么关系呢?就其本意而言,其实是情欲 。儿子是母亲,也是孩子?比如用瓶子送东西,信息资源网就走了 。”单看这段话,我们觉得孔融是在为不孝行为找借口,简直是“教罪人”,应该杀 。但如果我们熟悉汉末三国的社会风气,就不会这么说了 。那么,当时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氛围呢?就像当时有一首童谣,叫“秀才,而不知书;养孝,不烦父 。”这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朝廷提倡的“孝”已经成了节日的化名 。
图6鞠晓莲
这时候我们就明白了,东汉实行的是“兴孝”的官员选拔制度,儒家思想越来越正规 。本来官方选拔是以“孝”为标准的,但是“孝”却成了一种名声 。而这种名声是可以被一个大家族操纵的,所以我选择了一群“秀才,不知书;“孝,父之别”笔名节的产生 。这种虚伪的荣誉是对荣誉最大的伤害,孔融已经反抗了,他要撕掉这个面具 。因为“尊真”的观念,要从根源上摧毁这种虚名节的基础,所以在理论上提出了“亲子无亲”说 。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无疑是“误导世人,诬告百姓”,是不允许的“礼仪”(用来麻醉百姓的虚假礼仪),所以孔融被杀了 。虽然以“不孝”的罪名被杀,但他真的很孝顺 。
我们再看看后面的嵇康等人,就明白了“越出名越自然,越不厉害 。”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是反对名教的,但在鲁迅看来,他们只是把名教当成了宝贝,所以没有虚伪的余地 。
【四岁就懂让梨的孔融 孔融不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