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映仅一天就爆发口碑大战,开心麻花,正在成为资本玩票的工具( 三 )


是啊 , 您手法确实不错 , 但咱不是拍的喜剧片吗?搞这么紧张干什么?

紧接着 , 第二次穿越到舞厅 。
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 在一般的喜剧电影中 , 这个场景肯定会极具节奏性 , 尽可能用bgm轰炸和动作戏将画面张力拉满 。
是的 , 剧情上也是这样表现的 , 父亲现场抓奸 , 被黑帮爆瓶群殴 , 儿子出手相救用“异能”力挽狂澜 。
按理说每段情节都能把情绪拉满 。

但导演又双叒犯了老毛病 , 镜头沉闷、灯光没有主观性这都罢了 , 配乐竟然只有环境音!还是后期配的!
你能想象一个80年代的舞厅场景 , 只有环境音的尴尬吗?!
画面上荧光闪烁红男绿女 , 但音效却只有酒杯碰撞和若有若无的音乐 , 尤其是那一声声清脆的脚步声 , 几乎每一步都踩得我尴尬到心悸 。
是啊 , 您手法确实克制 , 但咱拍的不是喜剧片吗?我怎么感觉在看娄烨?

然后呢 , 在不该高能的地方导演又玩嗨了 。
父母结婚后儿子又穿越 , 落地就是一场焊接比赛 , 整个比赛持续了十多分钟 , 包袱只有一个 。
但导演把这段比赛拍的是跌宕起伏 , 险象环生 , 最终母亲在极端环境下用“盲焊”拿到冠军 。
但是 , 这段剧情特喵的又有什么用呢?

是想表达母亲焊接技术好吗?是想表达母亲人格强大吗?还是纯粹想显摆显摆编剧知道“盲焊”这个绝学呢?
谁要在一部喜剧电影中学习焊接啊请问!
拍喜剧片又放不下个人诉求 , 这种割裂几乎充斥了电影的每个角落 , 与其说是张栾的坚持 , 倒不如说是文艺片导演的自视清高 , 是傲慢 , 是倨傲 , 是当了xx还要立牌坊的虚伪 。
“我明明一个正经导演 , 拍喜剧片就是下作 。 ”

三、口碑的割裂
上映仅一天 , 《哥》的评论区就上演了一出大戏 。
打开评论区 , 五星和一星横飞 。
有人夸:“影片太有诚意 , 满分!”
有人骂:“编剧导演是刚学的电影吗?”

这可能是今年口碑两极分化最严重的电影 , 有人从电影中看到父母爱情的厚重感 , 也有人破口大骂年度烂片 。
然而在收集口碑数据时我又发现了一个神奇的规律——
那些长篇大论的五星好评基本上都是在电影上线的统一时间发布 , 话术、方向一致 , 基本都是在渲染角色与角色的情感羁绊 , 或者干脆直接无脑夸马丽、魏翔等演员 。

而差评反而都是从剧本、演技、笑料等干货角度评价 , 好像大家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 。
到这里 , 电影的好坏我想你心中自有定数 。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开心麻花正在成为资本玩票的工具
【电影|上映仅一天就爆发口碑大战,开心麻花,正在成为资本玩票的工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 现在有太多太多电影高举开心麻花的大旗 , 却根本不是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 。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大量启用开心麻花演员 , 选一个高概念的剧本 , 再搭配上色彩艳丽的海报 , 偶尔让宣发团队蹭蹭开心麻花的IP 。
但它们跟开心麻花没有半毛钱关系 。

对于资本而言 , 喜剧电影最大的优势莫过于低成本和爆款潜力 。
从《夏洛特烦恼》到《羞羞的铁拳》 , 这些喜剧电影投资不大却收益极高 , 已然成为票仓的主力军 。
种种迹象表明 , 开心麻花正在成为某些导演玩票的工具 , 许多根本没拍过喜剧的导演纷纷入局 , 把圈子搞得乌烟瘴气 。

比如《阳光劫匪》 , 导演李玉本是文艺片巨擘 , 比如《李茂换太子》 , 导演高可本是幕后制片人 , 再比如这部《哥》 , 张栾本是故事片导演 , 却破天荒玩起了喜剧 。
接下来 , 还有《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导演张琦 , 叫着常远、魏翔、黄才伦拍了一部《绝望主夫》 。
还有网大导演许林的《爱情的代驾》 , 让常远和魏翔给王成思作配 。


以前 , 是沈腾给开心麻花的其他演员抬轿 。
现在 , 成了开心麻花给全体喜剧界抬轿 。
但导演拍完提上裤子就走 , 而作品的负面影响却要伴随演员一生 。

现在 , 这部《哥 , 你好》首映日只拿下3172万票房 , 最终预测更是从3.5亿迅速降到2.9亿 , 早已没了往日那般豪勇 。
人们对开心麻花的信任感消退了 。
这块牌匾 , 要玩砸了 。

——全文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