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陈宝国新片让人心理防线失守,蒙古草原故事简直是哭泣的风暴( 二 )


就连小演员“小毛巾” , 罗意淳以及王锵等 , 拍完戏后都学会了在大草原上策马奔腾 。

这些细节处的真功夫 , 才是考验电影质量的试金石 。
果然 , 上映后 , 电影就爆了 。 观众们的评价很好 。

“温情治愈 , 后劲儿很足”是大多数人的评价 。

有人直接表示要二刷 , 而且看完好想去草原 。

更有观众说 , 关于草原的一切 , 都自己震撼 。
我们都知道 , 这部影片改编自“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 , 但故事本身并没有选取宏大的视角 , 更没有喊假大空的口号 , 而是找到了两个很小的切口 , 来做电影的情感讲述和亲情表达 。
第一个切口 , 是现代时间线里 , 陈宝国饰演的杜思瀚 , 对曾经去内蒙古的妹妹杜思珩的寻找 。

因为小时候将妹妹丢在孤儿院 , 母亲一直抱有愧疚 , 在弥留之际 , 希望哥哥能找到妹妹 , 一家人能实现团聚 。
另一个切口 , 是当时时间线 。 妹妹杜思珩被送往内蒙古大草原的过程 , 以及与草原上额吉、阿爸和哥哥的相处 。

这两条线索是互相交叠 , 穿插进行的 。
正因为有两条线索 , 尔导才得以将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拍得清楚明白 , 也让观众看懂了上海母亲的艰难 , 以及草原母亲的伟大 。
我们其实可以将这两条线索 , 看成两个对照组 。
上世纪60年代 , 全国艰难 , 东南沿海受灾严重 , 杜思珩和杜思瀚兄妹俩 , 由没有收入来源的母亲抚养 , 父亲因为做保密工作无法抚养孩子 。

缺衣少食的情况下 , 母亲只能选择带着体弱的孩子 , 将身体好一点的孩子留在孤儿院 。
手心手背都是肉 , 带着孩子 , 活不下来 , 丢弃孩子 , 良心谴责 , 母爱的挣扎和伟大 , 在这样的场景中十分焦灼 , 却又特别真实 。

最后 , 为了活下来 , 妹妹杜思珩被留在了孤儿院 , 故事也因此开始 。
历经千难万险到了内蒙古 , 杜思珩依旧没有从妈妈的“谎言”中走出来 , 她笃定地相信 , 妈妈总会在给弟弟看完病后回来接自己 , 所以她任性、不听话、叛逆 , 是孩子中间的刺儿头 。

面对这样的孩子 , 草原上的母亲萨仁娜给了她十足的宽容和十足的爱 。
她爱杜思珩 , 比爱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多 。 萨仁娜一家也很艰难 , 儿子小时候因为发烧烧坏了嗓子 , 丈夫在外当兵 , 很久才回来一次 。

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的苦难 , 她才会将无私的爱倾注给这个与自己几乎是陌生人的小女孩 。
杜思珩晚上发烧 , 萨仁娜让儿子不顾流沙和群狼的危险 , 骑马去给她找药 。
杜思珩不习惯在草原上厕所 , 萨仁娜让儿子做了简易的厕所供她方便 。
杜思珩一次次往外跑 , 萨仁娜从不责怪 , 只是一次次默默将她追回 。

一颗石头做的心 , 这样也焐热了 , 草原母亲和杜思珩的牵绊也在这一件件小事中建立起来 。
这种伟大的情感 , 与上海母亲当时的挣扎形成对照 , 既相得益彰 , 又相辅相成 , 两个母亲养育同一个女儿 , 也正是《海的尽头是草原》关于爱 , 关于亲情和责任的主题 。

除了母爱 , 兄妹之情也是电影极大的看点 。
杜思珩有两个哥哥 , 一个是自己的亲生哥哥 , 当年跟着母亲的杜思瀚 , 另一个是蒙古族哥哥 , 木讷心善的那木汗 。
看到母亲找寻一辈子 , 得知自己时日无多的杜思瀚 , 对小时候因为自己妹妹被送走一直抱有歉疚 , 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 , 也为了弥补自己的亏欠 , 他开始寻找草原上的妹妹 。
而草原哥哥那木汗 , 则跟母亲一样 , 对杜思珩比对自己的亲妹妹都好 。
吃的穿的都留给她 , 不顾个人安危给她找药 , 一次次将她从危险中救回……

同样是哥哥 , 一个亏欠 , 一个陪伴;一个等待 , 一个付出;两个哥哥同一个妹妹 , 也让这种家庭的温情得到了升华 。
《海的尽头是草原》 , 本就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类型电影 , 它将一个拥有宏大历史背景的故事 , 用极其平易近人的手法表达了出来 , 这才能真正触达观众的内心 。
有观众会问:爱哪里是无条件的 , 难道蒙古族和汉族人 , 就没有任何隔阂吗?
当然有 , 其实在很多细节中 , 尔导都做了详实的铺垫 , 正因为这些隔阂的消解 , 这些习惯的同化 , 才从侧面证明了 , 蒙古族同胞们的爱 , 可以改变一人 , 改变她的一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