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逆境之下,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要“内外”两手抓、慢计划快行动( 二 )


企业招兵不易 , 大学联手大厂“练神功”2022年1月 , 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 这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 。 《规划》明确 , 到2025年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10% 。 其中产业数字化是大头 , 2021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已达37.2万亿 , 数字产业化8.4万亿 。
在此背景下 , 望眼各个行业 , 市场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 , 这已然成为数字化转型的瓶颈 。 既然人才难找 , 行业内有声音呼吁转变思路:不如从“娃娃抓起” , 从校园里培养合适的数字人才 。 虽说 , 近年来 , 校园应对社会变化 , 要培养适应性人才已是老生常谈的课题 , 但现实是数字化人才培养并不容易 。
这主要原因是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不满足数字经济的发展:校园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底子薄 , 如数字产业发展更新快 , 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部分院校信息化程度不高 , 缺乏优质数字化教学内容资源;教研资源缺乏数字化实践经验 , 指导能力有限;与数字化产业接轨的实践项目数量少之甚少 。
总言之校园形式的数字化自主知识覆盖面窄 , 综合应用技能不足 , 自然输出的人才与社会的适配能力也不佳 。
此路道阻且长 , 行则将至 。 为此 , 国内举力联合高校与名企从源头培养数字化人才 , 包括华为、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积极参与 。
就在今年6月 , 华为与三所高校签约昇腾“众智项目” , 并与成都大学签约合作建设四川首个“鲲鹏&昇腾产教融合育人基地”;百度联合全国11家职业教育集团 , 继“500万AI人才培养计划”又推新举措:发布“大国智匠”人才培养计划 。
阿里云则携手武汉科技大学共建大数据科研平台 , 共建新型高端智库 , 并开展创新人才培养 。
巨头亲自下海 , 想必人才供应平衡指日可待吧?天浩认为未必 , 数字化人才属于高综合型人才 , 不只是技术人才 , 需要硬件技术知识(如人工智能、算法等)要过关 , 更要懂产品、市场相关知识储备(如数据分析、产品研发等) , 关键的是了解企业组织流程的业务能力 , 服务于企业业务的持续优化 。
高校联合科技巨头 , 可拓宽学校培养出的数字人才某方面的知识面 。 可在庞大、复杂的数字化人才缺口中 , 这种合作模式带来的效能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
比如制造业数字人才需要具备制造业管理数据化、大数据驱动流程质量、数字化资源洞察等等能力模型 , 职业技能跨度较大 , 没有相关经历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 可见 , 企业如何招兵、招什么兵?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
慢计划快行动 , 人才出路内外兼修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人才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 尤其对于传统行业而言 , 企业发展应将数字化作为长期战略任务 , 特别是数字化人才发展需要更精细化 , 除了顺应政策的灌溉 , 企业自身仍需内外兼修 , 内在科学管理 , 外在人才补给策略 。 在此 , 作者有三点建议:
据统计 , 77.5%的金融科技人才来源于应届生校园招聘 , 学生群体学习能力强、求知欲旺盛 , 可塑性高的特点使其具有独特优势;高校人才供给需要主动拥抱企业平台 , 除了科技巨头 , 也要和垂直领域典型企业加紧联合步伐 , 加大学科课程与新技术的融合 , 开发相关业务型科学课程 , 让各行业各专业的人才都能够有科学基础 , 成为供应人才坚实的后盾 。
比如说 , 互联网内较为综合型的岗位是产品经理 , 不仅要了解技术 , 也要懂得推广运营 。 如今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完全吻合产品经理一岗的专业 , 因此行业内招聘该岗时要么招聘计算机技术专业 , 要么结合企业所处行业 。 如金融 , 则招聘金融相关的人才 。 这非全面针对性的人才输出 , 在某种程度上 , 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成本与风险 。
企业坚持走内部人才优化路线 。 实在不行 , 企业组建和培育专家咨询顾问团队 , 提高智能化转换效率和人才培养效率 。 目前行业内常见的是 , 大厂向外输出 , 从华为、腾讯、阿里出来的一些职业经理人 , 将自身积累的数字化项目案例总结方法后 , 为中下部企业“诊断”后精准输出 , 其中也有不少在行业内飞速发展 , 最终成为佼佼者 。
以阿里为例 , 沉淀了阿里内部众多业务的数字化实践 , 成立专注企业数智服务的子公司——瓴羊 , 旨意于助力企业提供人才战略新思路 , 适应时代需求 。 但是 , 无论有多少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支持 , 内部人才优化才是根本 , 要有“自换血”的魄力和勇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