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四出头”官帽椅蕴含的审美元素( 二 )



明末清初 黄花梨罗锅枨方足四出头官帽椅
1、直线----静、直观、实用
水平线 。 在中国人的审美视野中 水平线总给人以平稳宁静的感觉 。 在人们日常的吃、穿、住、行中椅子类属于住 。 辛勤劳碌的人回归家中身体疲惫、心情繁杂 坐靠休息必不可少 椅子的功用就突显而至 。 人在缓解疲劳的同时更加寻求内心安宁、沉静的舒适感 。
“四出头”官帽椅的座面由四条水平线围合而成 与椅子座面的净宽尺寸相配 宽大的面积给使用者平稳与厚重的心理暗示 。 气派的造型中不失稳定之态 宁静的情境中不乏审美之韵 。 在满足主人休闲实用需求的同时通过造型的呈现安逸了其原本杂乱的心灵 。


明末清初 黄花梨罗锅枨方足四出头官帽椅
(正面与侧面)
垂直线----阳刚 。 与水平线对照垂直线更显张力 。 如果说水平直线体现出中国审美文化随和的一面那么垂直线则孕育出中国审美文化的另一面—庄严 。 水平线使时间平缓属虚静 。 垂直线让时间凝固是实静 。 椅子从座面到座腿支撑形成从水平线到垂直线的均匀过度构成了在造型审美中从随和到庄严的转换 。 座面本身的造型与面积凝结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用而座面下部的四条直立座腿支持维护了此情此感的持久性 。 垂直线居下、水平线在上的结构布局显现了两类直线有机融合的静态造型审美集结了人在瞬间体验的美学情趣 。 垂直线的威严与张力也更加突显这一线形的阳刚之气 。

明末清初 黄花梨罗锅枨方足四出头官帽椅(局部)
2、曲线—动、阴柔、情境、图腾
在中国的造型审美观中曲线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四出头”官帽椅曲线的运用是展现中国美学之神韵的经典 是探究文化之精华的途径 。
上部凹陷、下部凸起的靠背板、两个扶手、鹅脖后端的镰刀把侧面造型均呈曲线 “S”形这是中国审美思维中对动态、阴柔、情境的追求 。 凹凸有序的线条走势也更多地映射出中国古老的图腾原型—龙 。 图腾崇拜之说由来已久 龙是中国人民信奉的图式 是炎黄子孙内在的精神 。

明末清初 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
椅中“S”形曲线对图腾原形的塑造 气韵生动的表达了中国人的内在审美文化气节 。 直线为椅子塑形 曲线为其勾魂 。 “S”形曲线从形状上看是龙图腾的再现 但从原有的完整结构及其更为深刻的引申意象而论 还隐含了传统的太极图模本所展示的那种独有的互补原则、和谐思维、审美倾向 。
太极图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深远的根基由《易经》后天八卦图演变而来 它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无穷的循环的圆 图中黑为阴 白为阳 一阴一阳之为道 。 世界各个文化体系中都含有对圆的崇拜 西方因其无开始与终结端点视它为最完美的图形 但都仅属于抽象的几何范畴 。

明末清初 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侧面)
在中国美学中对于圆形的理解与感悟就如同太极图所示 它所负载的形状发展出道家的思想文化观念 。 阴阳互补、和谐有序造就了炎黄同尊、龙凤呈祥的华夏文明 。
在传统审美中 “S”形的演变代表了人们对造型审美深层次的追求 其间蕴含了中国传统美学那般不羁的自由精神 致使人们的思想境界突破儒家文化的束缚而走向对自然的感悟 。 这种曲线赋予了座椅造型娓美的太极图意境 它的凹凸走势与图中的阴阳界线吻合 揭示了更为宽广的审美意蕴 。

明末清初 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局部)

点连成线、线连成面、面连成体面与体通常称之为形 。 纵观“四出头”官帽椅下部呈立方形而立造型倍显厚重上方依线形围合而成样式格外轻盈 。 活泼之中不乏严谨、流畅之感不少稳重 展示了明代“官文化”中的儒雅气息 。 其形的审美取向适时的界定了时代流行的文化氛围 。

检索明代的经济文化中心 地域居于江南一带( 如今的江浙地区)书卷格调明朗、才子佳人辈出 。 生活中满腹经纶的文人雅士直接向工匠索取家私乃寻常之事 造型规格也依买主而定长此以往一种独特的家具趋势蔚然成风 。 日积月累木匠自身的创作理念也更多地附着了文人的儒雅品行 。 所谓 “学 而优则仕 ” 仕即官也 。
椅子的造型设置与明代大众追寻科举制度的文化风尚息息相关 。 在科举之风的酝酿和盛行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准则便是当代“时尚”即科举取仕所趋 。 座椅的名称也恰是工匠为赢取科举求官进仕、加官进爵的渴望孕育而生 真正成为士子求取功名的象征 。 这也是工匠为满足文人赶早科考、求官若渴、步步高升的心理 意在附会“官帽”这一雅称的明证 以吸引更多的求官才子 招揽更多的营生客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