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是谁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六 )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谁: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位优良的散文作家 , 即唐韩愈、柳宗元 , 宋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苏氏父子 。由于他们在古文创作上的出色造诣 , 明嘉靖间古文家唐顺之编《文编》一书 , 专门选录八家的作品;与唐顺之同属“唐宋派”的古文家茅坤 , 又在《文编》的基本上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书 , 盛行海内 , “唐宋八大家”的名称遂由此发生 。以上所说的“古文” , 是相对于唐宋之际风行的“今文”或“时文”(即骈文)而来的 。
韩愈曾说他“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 , “三代两汉”之文就是“古文” , 是唐宋古文家心仪的写作榜样文本 。文学史上 , 将唐宋两代古文家写作“古文”以代替骈文的这个创作思潮 , 称为“古文活动” 。“古文”和“骈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两种文体 。“古文”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散行之文 , 通晓流利 , 没有种种情势上的约束;“骈文”是古代散文发展到魏晋之际的一个变更——通体对偶而且讲求声律 。
骈文的兴起 , 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情势上唯美化的一个趋势 , 唐宋古文家创作古文 , 反对骈文 , 也是一种文学审美发展变更的一个趋势 。此涨彼消 , 兴衰替代 , 其间还包括有社会的、哲学的原因 , 但重要是两种文资源网体的因革变更 。先秦至汉魏的散文 , 其文体都是散行的 , 句子长短伸缩变更 , 大体坚持口头语言的随便性、灵巧性的风貌 。
魏晋之际 , 通体讲求对偶的文章逐渐形成 , 到齐梁间 , 受声律说的影响 , 文章不但通体对偶 , 还讲究四声的交织搭配 , 这就是骈文 。自齐梁至唐 , 骈文风行 , 几乎一切公私文翰 , 甚至学术文章都骈化了 。骈文的对偶和声律的美 , 反应了古代作家在散文情势美上的一种寻求 , 而且也确切涌现了一批优良的骈文作家和声情兼美的作品 。
但是 , 骈文的弊病也很多 , 重要是它严重的情势主义偏向和由此导致的内容与情势的脱离 , 不但远离了社会人生 , 也远离了作家的真情实感 。另外 , 因为对偶和声韵的寻求 , 骈文的语言也难免陈陈相因、了无朝气 。于是 , 一批有识见的作家开端倡古文、反骈文 , 其中以中唐时的韩愈和柳宗元造诣最大 。
韩愈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古文理论的完全而明晰 。他说“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 , 把古文写作与儒学、道德、政治和教化接洽起来 , 以改正骈文写作的远离社会人生 。表面上看 , “修辞明道”相对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的自觉是个倒退 , 其实不尽然 , 因为当中唐之际 , 藩镇林立 , 佛道风行 , 社会的弊端很多 , 要让文学与社会脱离是不现实的 。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谁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文章插图
国学文化精读
另外 , 韩愈还有一个很著名的“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口号 , 也就是说 , “修辞明道”的本质 , 不但要将古文与社会现实接洽起来 , 还要言之有物 , 使散文成为抒发个人或群体生涯困顿、悲痛、感愤的工具 , “其歌也有思 , 其哭也有怀”(同上) 。在散文语言的除旧创新上 , 韩愈也下了很大的工夫 , 他说:“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为了寻求语言的创新 , 他有时到了“处若忘 , 行若遗 , 俨乎其若思 , 茫乎其若迷”(同上)的痴迷水平 。
韩愈的又一贡献即在于他的创作实践 。他写了大批幽美晓畅的古文 , 在前代优良散文之后 , 为后世读者建立了良好的琢磨学习的样板 。韩愈的散文 , 多属运用文 , 但他尽可能将这些非文学的适用文写得富于文学性 , 诸如书启、墓志、记、序、哀祭…… , 他都尽可能写得有气概 , 有创新 , 有真情实感 , 为了加强古文的可读性 , 他常常把史传文学、传奇小说的叙事、描述功效移入古文中 , 使适用文体具有抒情之美、叙事描述之美 , 饶有“纯文学之情趣风神”(钱穆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