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骅|马少骅的“消失”,是娱乐圈的“悲哀”啊( 二 )


这是马少骅曾在一次节目中对主持人说过的话 。
他一语中的 , 直接点出娱乐圈的不正之风:少些商业互吹 , 多些对艺术较真 , 这一行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

这种想法和精神 , 就值得让每位入行的新人认真学习 , 而这番话也让不少当红流量明星羞红了脸 。
近几年 , 他没有频繁地出演影视作品 , 但是每次再亮相总能让人心生敬佩;
这让我感觉马少骅的“消失” , 成了娱乐圈最大的“悲哀” 。

021955年 , 马少骅出生在贵州的一个艺术家庭中 。
他的父亲是当地京剧团团长 , 母亲也是京剧届的大神 , 除此之外 , 马少骅的外祖父是我国单口相声的创始人;
他从小就被艺术的氛围笼罩着 , 所以 , 小时候的他就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 。

在家族的影响下 , 马少骅也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艺术;
于是 , 在他8岁的时候 , 当他听说当地艺术学校招收学京剧的学生 , 他想都没想直接让父母帮他报名 。
在考试那天 , 小小年纪的马少骅丝毫不怯场 , 他向在座的考官献上一首《徐策跑城》 。
他的天赋被考官认可 , 就这样马少骅被录取了 。

进入专业学校的马少骅 , 更加勤奋刻苦地练习;
平时马少骅除了听学校老师的鞭策之外 , 就是时常听父母的教诲 。

“少骅 , 只有功夫下到位 , 你的本事才能有长进;不要做无用功 , 否则你在哪一行都无法出人头地 。 ”
马少骅听了父母的教导 , 虽然不大明白什么是出人头地 , 但是他却时刻谨记要在专业上狠下功夫 。
在接下来的6年里 , 马少骅每天早起坚持练功 , 始终坚持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
如果没完成 , 他宁可熬通宵 , 也要把本事学会 。

他的付出没有白费 , 小小年纪的他不仅能够登台表演 , 而且还基本功十分扎实 , 放在人群中也十分耀眼 。
在他14岁的时候 , 他被当地的文工团选中 , 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文艺兵 。
马少骅在文工团 , 不仅每天练习京剧 , 而且还要排练表演技巧 , 最后以小品、话剧的方式展现给大家 。
就这样 , 他又丰富了自己的本领 。

俗话说:“技多不压身 。 ”
马少骅真正诠释了这句话 。
在他20岁的时候 , 马少骅从部队退伍 , 之后就被分配到当地的话剧团 , 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 。
本来他以为就要在这里安分地过一生时 , 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 。

马少骅喜出望外 , 决定奋力一搏 , 备战高考;可是他的家人却坚决反对他的决定 。
马爸爸马爸爸都认为 , 安稳的生活比什么都强 。
可是 , 马少骅太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 他执意要参加考试 , 因为这件事 , 他和父母的关系一度变得紧张起来 。
马少骅的父母直言:“你要是辞去话剧团的工作 , 你就自己想办法交学费 。 ”

马少骅看到父母的态度 , 他也十分坚决 , 他狠心把跟随自己多年的自行车卖了 , 凑了齐了学费 。
马爸爸马妈妈见到儿子的态度 , 他们也不好再说什么 , 就随他去了 。
马少骅个头不高 , 长相也不俊俏 , 但就是这样其貌不扬的他 , 最终以第一的成绩成功被上戏录取 。

他如愿以偿地去了外地求学 , 在大学期间 , 他把老师所讲的知识 , 和自己的理解还有心得 , 全部整理在笔记本上 。
到毕业之时 , 马少骅才发现自己的笔记已经写了14个笔记本 。

就在他信心满满地准备离开母校 , 到外面大展宏图之时 , 马少骅被告知只能回到自己家乡的话剧团 , 也就是他之前辞职的贵州话剧团 。

他垂头丧气地又回到老家 , 他觉着这是老天在和他开玩笑 , 折腾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 。
这时的他在剧团中只能算是新人 , 只能打杂或者演一些无名角色 , 马少骅一时之间心灰意冷;
他觉着在这一行混下去看不到希望 , 于是想放弃 , 转行去做别的事 。
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变化 , 语重心长地教导他:
“你把当初要考大学的劲头拿出来 , 小小挫折怎么就能让你放弃呢?人生路上不如意十有八九 , 打起精神 , 和他斗到底!你自己不放弃就一定有希望 。 ”

马少骅突然觉着自己有些懦弱 , 应该向父亲说的一样拿出自己最强大的一面去迎接挑战 。
他再一次辞去了贵州话剧团的铁饭碗 , 开始了新的“流浪” 。
他到处毛遂自荐 , 奈何都如石沉大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