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春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二 )


 
春节传统民俗 。
 
1.办年货,民间从腊月二十开端,即大办年货,包含吃穿戴用、耍玩供送、干鲜生熟等,老人孩子必会换一身新衣服 。
 
2.大清除,年三十全家老少齐动手,开展大清除,包含家庭环境、个人干净、生涯用品等,都扫除清洁,代表着清除过去一年的霉运,迎接新一年的喜气 。
 
3.挂年画,年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应人民朴实的风气和信仰,寄托对未来的愿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来源于“门神” 。它的主题,更加丰硕多彩 。
 
4.贴福字,春节贴“福”字,由来已久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涯的神往,对美妙未来的祝贺 。为充足地体现这种神往和祝贺,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现“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
 
5.贴春联,每年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加了喜庆的颜色 。对联有各种各样的内容、寓意,有健康发财和幸福快活等祝愿语 。
 
6.年夜饭,也叫团年饭、团圆饭等,是过年的重头戏,丰硕多彩,寓意饱满 。每年大年三十,每家每户全家人都会一起吃年夜饭 。在吃饭之前,还不忘拜神祭祖先 。年夜饭上,鸡鸭鱼肉和酒水饮料等异常丰富 。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春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7.压岁钱,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预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渡过一岁 。
 
8.放鞭炮,春节凌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过年为了表现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贺 。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以及对新一年的祝愿 。
 
9.大拜年,民间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岳母”之说,南方正月初二(北方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纷纭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之后,亲朋好友之间的拜年,会连续到正月十五 。
 
10.吃饺子,大年夜吃饺子,因为和面的“和”字有“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还有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 。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
 
11.吃汤圆,新年的第一餐吃汤圆,寓意事事如意,全家团圆圆满,也愿望新的一年圆美满满 。
 
12.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夜,家家户户会围坐在电视机前,守着看春节联欢晚会,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十二点整给家人、朋友送上新年祝愿,道一声新年快活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重时间之意;年青人守岁,是为延伸父母寿命 。
 
13.祭祖,各民族有不同作风的祭祀文化,过年时候都会对逝去的前辈进行祭祀,扫墓、烧纸钱、烧香等 。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春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文章插图
 
处所习俗 。
 
1.剪窗花,剪纸是中国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爱好,因大多是贴在窗户上,也称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概括和夸大手段将吉事祥物、美妙欲望表示得淋漓尽致,将节日点缀得红火华丽 。
 
2.逛庙会,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运动,过去烧香拜佛得多,小商小贩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做生意,渐渐地成为资源网定期的运动 。
 
3.扭秧歌,传播于中国北方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会穿插故事情节或对口词 。
 
4.舞狮子,是中国的优良民间艺术,古称“太平乐”,有南北之别,南方又叫“醒狮” 。一般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 。在音乐下,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各种形态动作 。
 
5.踩高跷,也叫“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中国北方民间风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往往打扮戏弯曲子,浓妆艳抹、造型各异,且歌且舞、高下不一,情势生动多样,深受群众爱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