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西游记》开拍40周年:她走了,留给世人无尽怀念( 二 )


在剧组里 , 杨洁是出了名的“杨大炮” , 敢跟领导专家叫板 , 敢跟至亲友人唱反调 。
不少人疑惑 , 她缘何至此?
这还要从她的成长经历说起 。
她出生于英雄世家 , 从事革命工作的父亲对她要求非常严格 。
从识字时起 , 她就被要求阅读革命书籍 , 不允许看小说 。
但她总是趁着父亲在埋头工作时偷偷地翻看藏在抽屉里的小说 , 时间一长 , 她不仅从革命书籍中吸取了凛然正气 , 也从小说中吸收了文艺气息 。
而一个人内心的样貌 , 也会反映在现实生活中 。
拍摄《西游记》时 , 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 , 刚正的杨洁跟领导吵过、闹过 , 引得很多人对她不满 。
作曲者许镜清电子合声了片头曲《云宫迅音》 , 媒体领导和一些专家强烈反对 , 理由是太前卫、太洋气 。
杨洁给电视台领导写信 , 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们 , “拍戏我说了算 , 等拍完你再否定不迟!”
这一番言词义气凛然 , 把对方怼得哑口无言 。
对于这种强权干涉 , 她从来不妥协、不将就 , 虽然得罪了不少领导 , 却也保住了那些犹如神来之笔的配乐 。
按照杨洁第二任丈夫王崇秋的话来说 , 她骨子里就是“孙悟空” , 正直感十足 , 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 。
也正是因为此 , 敢作敢为的杨洁 , 得到了让人羡慕的爱情 。

她与王崇秋相处默契 , 可她比他大14岁 。 在那个年代 , 他们的关系很难被人接受 。
她丝毫不理会任何风言风语 , 完全跳脱于世俗的框架之外 , 和王崇秋走到了一起 。
事实证明 , 她是对的 。
因为 , 自始至终 , 偏见是别人的 , 幸福是自己的 。
在拍摄《西游记》中 , 唯一的摄影师就是王崇秋 , 他任劳任怨 , 极其用心 。
工作中 , 他们是同甘共苦的同事;生活中 , 他们是相互扶持的亲人 。
一些好事之人当初还扬言看他们的笑话 , 不曾想他们相依相伴了四十多年 , 恩爱如初 。
退休后 , 两个人在京郊生活 。 杨洁早些年拍戏时太过劳累 , 落下了一身病 , 需要人服侍 , 王崇秋寸步不离 。
可人世间 , 离别总是那么猝不及防 。
杨洁临终前 , 已至古稀之年的王崇秋悲伤至极 , 嚎啕大哭 。
于杨洁而言 , 与他牵手近半个世纪 , 有过无尽的深情和浪漫 , 此生已是圆满 。

她亲自填词的歌曲《女儿情》中有句歌词 , “说什么王权富贵 , 怕什么戒律清规” , 这也是她面对爱情的态度 。
杨洁不追名利 , 不畏强权 , 拍出了理想的作品;不惧非议 , 不屈舆论 , 主宰了自己的婚姻 。
季羡林说 , “人生最好的状态 , 就是活得真实 。 ”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 , 是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 , 挣脱束缚 , 打破偏见 , 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
如果你也爱己所爱 , 行己所行 , 便能活得恣意潇洒 。

“掌声是演员的 , 我是孤独的”
《西游记》播出后 , 举国轰动 , 火爆程度远超想象 , 还创造了收视神话 。
按照常理来说 , 她应该高兴才对 。 但她后来却吐露 , 《西游记》是她心中无法抹灭的痛 , 她宁愿这部戏没有成功 。
原来 , 新加坡邀请剧组成员去演出 , 杨洁申请组建了“出国演出组” , 并认真排练 。
谁知道没过多久 , 三位主演同时请假走穴 , 杨洁得知后 , 严厉地批评了他们 。
几位主演已是如日中天的大腕儿 , 正受到国人的狂热吹捧 , 怎会甘心受人指点?
满腹怨气的他们私下向台长告状 , 并撂下“狠话” , 杨洁要去新加坡 , 他们仨谁也不去了 。
曾与耿直的杨洁结过怨的台长对此深信不疑 , 二话不说就解散了剧组 , 撤掉了她 。
自此 , 曾经常到杨洁家改善伙食的人再也不去了 , 曾与她相交甚密的人越来越与之疏离 。 她完全被孤立了 。
从门庭若市到无人问津 , 她也看透了人情冷暖 。
而她作为现实中的“取经人” , 不图名、不图利 , 只是为了实现心中的艺术理想 。
这般淡泊之人 , 自然是不能接受演员们为名利而折腰的做派 。
在一次采访中 , 她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 , “节目在外面热播 , 演员在外面鲜花掌声 , 我一个人是孤独的 。 ”
若干年后 , 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及这些往事时 , 她的字字句句里依然是掩不住的心寒 。
也因此 , 她十年不愿再看这部耗费了自己6年心血的电视剧 。 只要一看到 , 就会立马换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