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国出海人 梦碎印度( 二 )


首先是本地化后成本的上升 。据严潇潇称,许多配件印度的生产水平并不高,从国内进口比在印度本地购买还要便宜,但企业被限制国内买配件需在印度本地购买后,投资成本大幅上升 。
其次是人力成本的压力 。中国人在印的月薪基本在2万人民币以上,若中国员工过多的话,人员成本则会很高 。印度本地员工虽然工资低很多,但人效同样很低 。董慧告诉虎嗅,很多印度基层员工效率较低,且业务能力很窄,性价比远不如中国人 。
另外,租金压力也愈发明显 。很多在印的中资企业也并没有享受到“房租红利”,多位在印经商的中国人告诉虎嗅,印度很多城市的房租、电费比国内还要高,且基本上房租押金很少能拿回来 。董慧向虎嗅描述了其亲身经历:在印度,无论租办公室还是仓库,到期后房东都会找各种理由扣下押金 。
更为关键的是,在印度本地面临资金压力之后,打算从国内向印“输血”这条路也很难走得通 。印度2020年颁布的FDI(外国直接投资)新政,要求与其接壤的国家在投资印度前,必须经过印度方面审查 。但据多位在印中国人告诉虎嗅,这类审核基本很难突破 。
这一政策也令中国企业赴印投资数量断崖式下跌,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企业对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下降近七成,仅有6318万美元 。
严潇潇也给虎嗅分享了几个细节,国内某汽车企业本想在印度投资10亿美金建厂,但因迟迟无法获审,半个公司都已倒闭 。另一家汽车公司也因资金注入不进来,面临经营困难,不得不考虑在本地投资 。
令不少在印中国人感到紧张的,除资金压力之外,还有舆论环境的“不友好” 。多位在印中国人告诉虎嗅,同样是查税事件,印度媒体对其他国家公司的评论就较为中性,但对中国公司的描述就较为负面 。董慧就向虎嗅分享了她的观察:印度的本土媒体对这类新闻有时会上升到“间谍”这类的字眼,而且当媒体放大中国企业税务问题后,民众的情绪往往会被挑起,能获得更大的流量 。
除经济、舆论等压力之外,印度的就业环境、政治环境也给中国出海人带来一些本地化难题 。
2022年,印度经济监测中心(CMIE)最新数据显示,由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印度9亿达到法定工作年龄的人口中,有4.5亿不愿意积极找工作 。董慧向虎嗅分享了一个细节,她在德里经常见到印度年轻人在工作时间内,在公园躺椅或树下休闲乘凉 。
CMIE表示,年轻学生尽管受过教育,但却很难找到与其教育水平匹配的工作 。若是不愿意做更辛苦的体力劳动,只能干脆退出就业市场 。多位在印经商的中国人向虎嗅反映,有的印度年轻基层员工较为懒散,给企业带来人效上的麻烦 。
除此之外,印度的党派斗争也波及到中国出海人 。就物流领域而言,中国货物在印度清关时,相较于其他国家,查验率本就高达80%以上 。在这一处境之下,出关政策还经常因党派斗争而变动,甚至各邦的政策都不一样,这令董慧之类的物流中印从业者非常“头疼” 。
“虽然印度大部分人民比较善良,但经商环境确实比较复杂 。”董慧说 。其看法也代表了不少在印中国人的心声,签证问题、成本问题、文化舆论政治问题,都令他们感到疲惫 。
重新选择
那么,是去还是留呢?
有人选择继续“坚守”印度市场,这部分出海人仍看好印度市场的潜力以及人口带来的红利 。
据联合国7月11日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计,印度将在2023年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将在2050年突破16亿 。第三方数据机构Counterpoint数据也显示,2022年一季度,印度五大手机厂商中有四家来自中国,小米、realme、vivo和OPPO合计占据了63%的市场份额 。
严潇潇告诉虎嗅,印度很多人仍然没有智能手机,手机市场的潜力仍很大 。且虽然印度采取各种措施扶持本地手机企业,但大多还不成气候,留给中国公司的机会还有很多 。
但相较于“主动派”,不少人则属于“被动留守” 。他们多是一些重资产工厂或企业,已在印度投入太多 。董慧告诉虎嗅,今年有不少人向其咨询将印度的设备运回中国的费用,但因物流费用过高,不少人无奈选择继续留下,或者贱卖处理掉剩余资产再回国 。
还有更多出海人选择离开印度市场,或者早已离开了印度 。这其中不乏一些轻资产的电商公司,相较于重资产的工厂,他们更易撤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