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7月15日是什么日子-农历7月15是鬼节吗( 二 )


 
拔苦,脱离地狱厄难升入天界,通过赡养借助于僧人这个中介赞助先祖脱离地狱之苦 。
 
报恩,子孙赡养佑助先祖、供奉祖先等都是报恩 。为了强化报恩的必要性,部分故事中列出了父母的十大恩,如怀胎守护、临产受苦、生子忘忧、咽苦吐甘、回干就湿、哺乳养育、洗濯不净、为造恶业、远行忆念、究意怜愍(同“悯”) 。
 
世人愿望能通过超度亡魂使祖先脱离地狱之苦,回归到家族中来,成为后辈供奉的先祖,享受后辈的衣食供奉 。
 
七月望日,正值秋收之际,丰产时节 。借助于这样的方法,先祖获得了身份的转换,由四处飘扬的厉鬼改变为受人尊重的先祖,魂兮归来,与家人一起享受丰产的喜悦和结果 。
 
正是这样朴实的欲望需求,在佛教救世风行的年代,又与僧众安居终了这个时光吻合,使僧人成为子孙和祖先的中介,增进交流的完成,即世人供奉寺庙及僧众,僧众超度亡魂完成世人心愿 。
 
盂兰盆节不仅是孝顺的教导,也是佛教中因果论、业报的传教目标 。孝顺、祭祖的传统习俗借助于佛教更加庄严隆重,深刻民心,而佛教借助于基础深厚的民俗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者的融会,或者说佛教本土化,增进了佛教的强大 。如在唐代,盂兰盆节成为自普通百姓至上层权贵都认可资源网的节日,一度极致狂热,即便是在灭佛的年代,民间对盂兰盆节的追捧都未受到重大影响 。
 
盂兰盆节的意义是佛教与我们生逝世信仰、祭祖文化相融会的成果,虽说盂兰盆早存在于佛教经文里面,但若据此以为盂兰盆节来源于佛教,这种说法,我以为是有失偏颇 。
 
道教的中元节
 
唐代时,将上元、中元、下元这三元日设为制度化的节日 。上元为正月十五,属于天官,主管赐福;中元为七月十五,属于地官,主管赦罪;下元为十月十五,属于水官,负责解厄 。
 
中元这一天,资源网地官赦罪,鬼门大开,祖先、神仙、恶鬼等都有机遇返回人间 。因此,祭祖的时候还要祭祀鬼魂野鬼,以防止他们掠夺供奉给先祖的物品,如民间“烧孤衣”的习俗 。
 
讲故事易于传道设教,佛教有目连的故事,对于土生土长的道教也有相似的故事(元始天尊与太上老君),但故事的结局根本上是一致的,即唯有集体赡养能力解决信众的需求 。
 
大众并不排挤佛和道,以为二者都灵验有效,最终二者在这一天融会在一起不分你我 。虽然道教有参考佛教讲故事的嫌疑,但不能以为道教的中元节晚于佛教 。道教在典礼上除了赡养先祖、神祗,还有懊悔典礼 。懊悔典礼重要是让后代不忘祖上恩德,也自省己过,这一点在现实中更具教化意义 。
 
民俗中的鬼节
 
“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四时之祭早于制度性宗教,其本源就是敬祖、尊祖 。此时,新谷和时果已成熟,首先将其用来祭祀祖先,追念他们对家族发展的恩德,否则“不为人之道也” 。“天子尝新,先荐寝庙”,秋尝祭祖自天子至百姓,已成为固定节日所举办的典礼,这是我们自古就有的“祖先崇敬” 。
 
这一日,人、鬼两界得以相通、交互的机遇,这与佛、道(制度性宗教)并无多大关系 。实质上而言,这是服从了祭祖的传统,是对逝世及逝世后归宿信仰的忠实 。
 
佛、道的参加,仅仅是增长了祭祖的地点,如道观和寺庙,作为道士和僧人这个媒介又进步了祭祖质量和效力,使祭祖的目标在大众心理上有了捷径和保证 。因此,无论是仙公炼度还是阿难施舍,世人不关怀其是从释从道,只为济度幽冥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民俗信仰的宽容性和包容度 。
 
总之,供奉的物品因残暴而闪烁,参与的人因敬畏而戒惧 。魂兮归来,鬼到先祖的转化,进而教化有成,秩序井然,民德归厚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