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中芯国际:结构性短缺将持续 坚定支持设备材料国产化( 三 )


对于半导体设备厂商来说,越是头部的资本支出越高的晶圆厂,往往具有更高的优先级 。基于此,富邦投顾预测,龙头大厂台积电今年资本支出履约率将达100%,其他的例如三星、英特尔、美光、SK海力士等一线晶圆厂可以达到90%的履约率,而中芯国际的履约率则只有80% 。
国产|中芯国际:结构性短缺将持续 坚定支持设备材料国产化
文章图片

根据中芯国际财报显示,在产能建设方面,2022年初,上海临港新厂破土动工 。京城和深圳两个项目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底前投入生产 。
为了持续推进已有老厂扩建及三个新厂项目,2022年依然是投入高峰期,资本开支预计约为50亿美元 。预计产能扩充幅度将超过去年的10万片,8英寸约当晶圆月产能或有望提升至72万片以上 。
今年一季报显示,中芯国际在今年一季度新增了2.8万片折合8英寸晶圆产能,预计到今年年底,产能增量将会超过去年 。
国产|中芯国际:结构性短缺将持续 坚定支持设备材料国产化
文章图片

但由于半导体设备交期进一步拉长,如果按照富邦投顾给出的80%的履约率来估算,中芯国际今年的新增产能可能将只有8万片约当8英寸晶圆/月 。
中芯国际此前也表示,当前设备交付周期进一步拉长,公司在新增产能的达产时间上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推后,但公司会与供应商保持紧密合作,努力按既定目标交付产能 。
“产能过剩”不会马上来临
另外,虽然自2020年以来,晶圆制造厂商纷纷开启了大规模的扩产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随着建厂的完成,产能就能迅速转化为产量,市场会很快进入到产能过剩 。
除了前面提到的半导体设备交期延长,或将导致整体的产能建设出现递延,同时,从晶圆厂建成到量产,再到满产仍需要较长的周期 。
高永岗强调,按照集成电路行业规律,将现金资产状态转变为经营性资产,并开始为企业创造收益这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 。目前,行业差能建设的周期普遍较长,以一座5万片月产能的12英寸厂为例,从厂房土建、洁净室的建设到设备搬入和投产状态,一般需要2-3年 。而投产后的产能爬坡,到最终满产又需要2-3年的时间,所以,往往从建厂到最后满产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
赵海军在股东会上也表示,从整个产业链来看,由于大家突然“一冷一热”、一起扎堆建产能,而在供应商处,如设备、材料(厂商)并没有增加交货速度 。所以能看到,产业界的产能并不是一下子就供过于求地开出(产能)来了,这有一个非常长期的布局 。
积极支持国内产业链发展
作为国内第一大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在持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 。
赵海军表示,从10多年前开始,中芯国际就非常主动积极的推进国内供应链的发展,包括引进首台套的设备,首批次的材料,对产品进行检验评估,然后与供应商一同对产品进行改进 。一旦产品能达到量产的要求,中芯国际就迅速的导入量产,实现量产验证 。
据不完全统计,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精测电子、拓荆科技、芯源微、至纯科技等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以及晶瑞股份、上海新阳、沪硅产业等国产半导材料厂商,相关产品已成功打入中芯国际的产线或通过验证 。
比如,今年4月20日正式登陆科创板的国产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厂商拓荆科技,其产品也早已成功进入中芯国际的产线 。2019-2021年,中芯国际一直是其第一大客户 。
今年6月8日正式登陆科创板的国产CMP设备厂商华海清科,根据招股书披露,2019-2021 年,中芯国际一直位列其前五大客户 。
2021年7月13日,精测电子旗下上海精测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国内首台12寸独立式光学线宽测量设备(OCD)与国内唯一12寸全自动电子束晶圆缺陷复查设备(Review SEM)顺利出机中芯国际 。
国产|中芯国际:结构性短缺将持续 坚定支持设备材料国产化
文章图片

晶瑞股份2021年8月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G/I线光刻胶已向中芯国际等知名大尺寸半导体厂商供货 。
再比如,中芯国际旗下的中芯绍兴,根据其在2020及2021年的设备采购招标结果显示,其采购设备的国产化率分别为22.7%和37.5% 。
国产|中芯国际:结构性短缺将持续 坚定支持设备材料国产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