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和霍去病谁打匈奴功绩大?卫青和霍去病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_1( 二 )


而且也让司马迁自己打了自己的脸:他指责霍去病部下饿得半死而霍去病不管不顾,同时又酸溜溜地说:“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
霍去病打赢了是“天幸”,那李广李陵祖孙二人三次全军覆没,岂不是遭了“天谴”?
前一段时间,有人质疑卫青霍去病的战果被司马迁夸大了,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司马迁夸大战损倒是有可能,夸大战果,那得等太阳从西边出来 。
夏虫不可语冰:匈奴有没有数以千万计的牛马让卫霍抢?

卫青和霍去病谁打匈奴功绩大?卫青和霍去病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_1

文章插图
还有人质疑卫青霍去病缴获的数以千万计的牛马羊是注了水的——匈奴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牛羊和战马 。笔者的回答是:夏虫不可语冰,不要说别的地方,就是在今天草原围封情况下,仅一个呼伦贝尔市,牲畜存量也没有少于两千万 。
在百十年前,呼伦贝尔大草原遍地牛马(羊并不很多,因为当时还没有羊绒产业,羊肉也不如牛肉好吃),甚至连牧场主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牛马,他们做买卖都是按“沟”计算:“从这条河沟到那条河沟,这些牛马你给出个价!”
综合《史记》《汉书》《后汉书》记载,匈奴疆域,可能要十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一点我们看看“匈奴十王”的领地,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估计:
(1、2)浑邪王与休屠王,在甘肃河西走廊,他们的领地被卫青霍去病拿下,汉武帝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3、4)犁汙王和温偶駼王在河西走廊以北,包括甘肃永昌、内蒙古居延海;(5)姑夕王在内蒙古通辽、赤峰、锡林郭勒;(6)左犁汙王在托克托以北,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都曾是左犁汙王的牧马之地;(7)日逐王在新疆焉耆、库尔勒一带;(8)东蒲类王在准噶尔盆地西南部;(9)南犁汙王在准噶尔盆地东部;(10)於靬王在贝加尔湖,也就是苏武牧羊的北海 。
其实匈奴的领地,不仅仅限于这十王,因为有些匈奴王的领地不在今天境内,就不一一例举了,据林幹先生所著《匈奴史》记载,除了大单于,有领地的匈奴王至少有十六个 。即使仅算“匈奴十王”的领地,不算单于大本营,整个匈奴的牧马之地,也不是呼伦贝尔大草原能比得了的 。
提起呼伦贝尔大草原,笔者还真有点发言权,因为笔者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六年,在呼伦贝尔,牛马都是可以吃并且经常吃的——而且当地人还认为马肉不如牛肉好吃,一般只用来包饺子,很少做酱肉,据说是嫌马肉“腥”“懈” 。
现在好像马肉也很受欢迎了,仅仅是二连浩特口岸,每年就进口两万多吨马肉 。看地图我们就知道,马肉的来源地原本就是“匈奴故地” 。
卫青和霍去病谁打匈奴功绩大?卫青和霍去病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_1

文章插图
成吉思汗崛起于呼伦贝尔大草原,他麾下铁骑的军粮,就是牛肉干和马奶 。成吉思汗的勇士出征,每人最少有两匹战马,至于“肉马”,那是不被计算在内的 。牛跑得太慢,他们也不屑带走,都是直接杀掉做肉干 。
连司马迁也承认,匈奴“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汉高祖被匈奴困于白登,就是因为匈奴有“控弦之士三十于万”,在骑兵兵力上占有优势 。
三十万战士至少有六十万匹训练有素的战马,普通驭马、肉马应该十倍于这个数字,所以史料中常说匈奴“马畜弥山”——以畜牧业为主的大漠部族有多少马匹,不是江南水乡之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
卫青霍去病连牛带马缴获千八百万,那是再正常不过了——这舅甥二人都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打赢了就把牛羊统统赶走,吃不了的粮食就烧掉,从而消耗了匈奴的战争潜力 。
匈奴的悲哀:漠北无王庭,不敢南下牧马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
这是匈奴被卫霍征剿之后的悲歌,要是翻译过来,应该是这样的:卫青霍去病这两个凶神呀,抢走了我们的天山和胭脂山(焉支山盛产胭脂草),我们既不能放牧也不能化妆美颜了,这日子没法儿过了!
匈奴的日子难过,其实是自找的,他们整天想着南下牧马,大肆掳掠汉朝人口和资源,这有了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的雷霆之怒和卫青霍去病的犁庭扫穴 。
卫青霍去病打得漠南无王庭,他们的后世名将又打得漠北无王庭,匈奴不敢南下牧马,只好迁移到欧洲去欺负别人,匈奴残兵居然能导致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崩溃——通过甲强于乙、乙强于丙,则甲必然强于丙的简单推理,我们就知道所谓的罗马军团,根本就不是大汉威武之师的对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