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诚则灵 北京寺院( 三 )


10.北京灵光寺
灵光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翠微山东西山八处,是一座有1200多年历史的佛教寺庙 。灵光寺,八大处第二寺,建于唐代(公元766-779年) 。原名龙泉寺,辽代扩建,金代改名觉山寺 。明成化十五年重修后改名灵光寺 。这座寺庙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
因佛牙塔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而闻名,成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现由中国佛教协会派出的僧人管理 。
1.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康熙帝在此建府,赐四子雍亲王,称为雍和宫 。雍正三年(1725年)改宫为行宫,名雍和宫 。1983年,雍和宫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庙 。寺庙主要由三个精致的牌楼和五个宏伟的大厅组成 。它占地66400平方米,有1000多座寺庙,从有檐有拱的东西牌楼到古色古香的东西顺山楼 。今天的雍和宫集宗教活动场所、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于一体,每天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
出了永和门,院内有青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玛尼柱、正殿永和宫 。正殿原名银安殿,是雍亲王当初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 。雍和宫重建后,相当于一般寺庙的正殿 。大殿正北方有三尊近两米高的青铜三世佛像 。第三世界有两组佛像:一组是菩萨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另一组是东方世界的石爻佛 。西方世界对阿弥陀佛的权利 。这是空界的第三佛,意思是到处都有佛 。空是横的,所以也叫三佛 。大雄供三佛的大殿大部分都是供三佛的 。雍和宫大殿的第三尊佛,展示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进程,说明时时刻刻都有佛,即现在的佛释迦牟尼佛在中间,过去的佛燃灯佛在左边,未来的佛弥勒佛在右边 。空是宇宙,时间是宇宙,意思是宇宙都是佛 。大殿的东北角是青铜观音像,西北角是青铜弥勒佛像 。两个山墙前的宝座顶端坐着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前院的两个殿宇,就是“四校堂” 。
12.什邡普觉寺(北京西山卧佛寺)
十福觉寺位于寿牛山南麓,西山北麓,香山东麓,距市区30公里 。该寺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原名窦律寺,又称寿安寺 。此后,寺庙被废弃而建,寺庙的名称也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改变 。清十二年雍正复辟后改名普觉寺 。因为唐朝寺庙里有一尊檀香木雕的卧佛 。
后来到了元代,寺内铸有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槃铜像 。因此,大多数人都称此寺为“卧佛寺” 。2001年6月2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妙应寺白塔
藏传佛教古塔,全称童玲万寿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北的妙应寺 。国家保护的文物 。该塔是元代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藏传佛教宝塔 。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经过两年零七个月的修缮,白塔寺于2015年12月6日重新开放 。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 。白塔的造型源于古印度的古比坡 。
14.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北部,西部山麓聚宝盆山东麓 。是一组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布局紧凑 。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明、清两代又有所扩建 。寺庙朝西朝东,依山而建 。整个寺庙布局主要布置在六个院落中,南北各有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的建筑手法,层层大殿依山而叠,地形300多级台阶 。
由于寺庙是按山势逐渐上升的,为了不使整体布局完全暴露,采用了蜿蜒系列的引人入胜的建筑形式 。其中,立于山门前的一对石狮、歌舞二将、寺内泥塑彩塑、弥勒寺山壁上的壁雕,都是明代的艺术瑰宝 。
15.保国寺
国保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国保寺前街1号 。它位于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的闹市区,东起城东南角,西至崇文门 。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和城东南角占地3.3公顷,绿化面积12.2公顷 。原殿有七个入口,后为毗卢阁,高36层 。西城区东与东城区相连;毗邻西海淀区、朝阳区;以永定门南西北河路、右安门东城根、右安门西城根为界,与丰台区相连 。
你有一尊一尺多高的瓷观音像,头戴绿冠,手拿梵文轮 。是神统治时期景德镇瓷窑贡献的 。是老北京八珍之一,人称窑变观音 。第一轴“获奖的果实和精彩的图像”挂在梁之间 。寺内还有嘉庆六年(1801年)五彩天尊仙第一轴 。目前寺内还保存着成化二年(1466年)的御碑,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了国保寺的御碑 。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