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壮士的诗句?壮士出征的诗词( 二 )


第二层写边塞的苦寒 , 战斗的 艰苦 。第三层写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决心 。
这首诗的语言生动形象 , 很有表现力 。比如开头两句:“羽檄起边亭 , 烽 火入咸阳 。”
前一句中的“起”字 , 点出警报来得突兀;后一句的“入”字 ,  则使人意识到军情的紧急 , 用字很有气势 。再如写边塞的环境:“疾风冲塞起 ,  沙砾自飘扬 。
马毛缩如猬 , 角弓不可张 。”边塞的风砂是那样疾猛 , 边塞的气 候是那样寒冷 , 连战马也蜷缩起身子 , 它的毛竖起来象刺猬一样 , 角弓也冻硬 了 , 拉都拉不开 。
可以想象 ,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持抗敌的将士们经受 了多少磨难 。鲍照虽然没到过朔方 , 却凭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 出色地描绘了 一幅边塞绝域的图画 。
这首诗音节高亢 , 气势凌厉 , 笔力刚健 , 全无南朝诗歌 的柔靡 。诗人笔锋往复自如 , 不断变换角度 。
这些跳动的情节使诗歌的旋律显 得紧促 , 充分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内心情感 咏 荆 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 , 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 , 岁暮得荆卿 。
君子死知己 , 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 , 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 , 猛气充长缨 。
饮饯易水上 , 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 , 宋意唱高声 。
萧萧哀风逝 , 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 , 羽奏壮士惊 。
心知去不归 , 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 , 飞盖入秦庭 。
凌厉越万里 , 逶迤过千城 。图究事自至 , 豪主正怔营 。
惜哉剑术疏 , 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 , 千载有余情 。
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九)》中云:“陶潜诗喜说荆轲” 。其实 , 现存的《陶渊明集》中 , 咏荆轲诗公此一首 。
因为此诗以较长的篇幅 , 笔酣墨饱地歌颂了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荆轲的侠义精神 , 所以给龚自珍留下了“陶潜诗喜说荆轲”的深刻印象 。又因为此诗与陶诗中的《读山海经》组诗里的“夸父诞宏志”、“精卫衔微木”诸篇 , 一反诗人的那种冲淡静穆的“田园诗”的风格 , 显出“金刚怒目”的另一种神态 , 透泄出诗人心系功业、壮怀激烈的另一种怀抱 , 所以这种“猛气充长缨”的“商”、“羽”之声 , 尽管在陶渊明复沓吟唱的田园牧歌中仅是偶露峥嵘的变“徵”之音 , 但却特别移人视听 , 动人心魄 。
宋代的老夫子朱熹早从陶渊明的此类诗作中窥出诗人的潜在心声 。他在《朱子语类》中指出:“渊明诗 , 人皆说平淡 , 余看他自豪放 , 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 其露出本相者 , 是《咏荆轲》一篇 。”
荆轲刺秦 , 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此诗虽以《史记》的记载为本 , 叙写了刺秦的整个始末 , 但诗的重点显然是在易水壮别的场面上 。
诗的前四句写荆轲受知于燕太子丹 , 受命除暴扶弱 , 报仇雪耻 。“招集百夫良 , 岁暮得到卿” , 从“善养士”的燕太子丹的角度 , 烘托出荆轲是百里挑一、得之不易、可托重任的豪侠之士 , 为荆轲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 。
自“君子死知己”以下在“且有后世名”的长达十六句的主要篇幅用于铺写易水壮别、慷慨赴义的动人场面 。诗中用“雄发指危冠 , 猛气冲长缨”的夸张性的外观情态的描写 , 揭示出荆轲嫉恶如仇 , 壮怀激烈的内在精神 。
“萧萧哀风逝 , 淡淡寒波生”的对句 , 巧由“风萧萧兮易水寒”化出 , 强烈地泻染了荆轲慷慨赴死的悲壮气氛 。“心知去不归”脱胎于“壮士一去不复还” , 但将送行者的唱词变为荆轲的内心独白 , 并缀以“且有后世名”一句 , 这便从人物的心理内涵中显现了豪侠之士轻生死、重名节的凛然气慨 , 预示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剧结局 。
易水壮别 , 作为全诗的重心 , 写得有声有色 , 气氛浓重 , 情景如见 。清人张潮对此品评道:“写壮士 , 须眉如画 , 状易水 , 萧森之气凄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