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到老年的诗句?赞美老年人的诗句词语( 五 )


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品读:全诗分为四节,前五句为第一节,描述秋风怒号;接下来的五句,讲诗人年老体衰,受到欺辱而无可奈何;第三个八句写到遭遇连夜雨的悲惨情景;最后六句从自己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的同样遭遇,发出了为天下寒士改变困苦环境的强烈呼声,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
七、《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品读:公元768年,57岁的杜甫,离开四川东下,到了岳阳,在赞美洞庭湖浩瀚之余,也感叹自己老病缠身,不禁涕泪横流,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一年多以后,诗人就离开了人世 。八、《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
片云天共运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品读:这是诗人去世前两年写的一首抒情诗,表白了自己壮志未酬的心情,即使年岁增长,疾病缠身,也打消不了他的雄心 。
白居易与刘禹锡对诗(一)说明:以下两首诗是白居易和刘禹锡两位著名诗人的著作 。白居易与刘禹锡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均不便,两人用诗对答,颇为有趣,充分表达了老年心态 。
九、《咏老赠梦得》 (唐)白居易与君均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解释:“涩”,不滑润,呆滞 。
“慵”,困倦 。品读:在这首诗的前八句中,诗人对自己的老态 。
6.形容老年人的诗词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杜甫在著名的《春望》中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其实,这满头稀疏的白发是诗人忧愁劳心所 致 。
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然而却眼睁睁看着挚爱的国家一步步沉沦,这无疑是对他最沉痛、最残忍的打击 。春来,祖国的大好河山依 旧,只是战乱之火却无情地蔓延,国破家亡,哀鸿遍野,连花鸟都让人触目惊心 。
更可怕的是音信不通,家里的亲人境况如何,不得而知 。当时杜甫年仅46岁,本不应该有太多的白发,因为忧愁而生白发,因为忧虑而致白发脱落,以至越来越稀疏了,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通过 “搔”这一个动作,把内心的焦虑彷徨和痛苦之情,极其有力地表达出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白发苍苍,忧愁郁闷的老人形象 。“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在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不过四十岁,却已经“尘满面,鬓如霜”了 。
“尘满面,鬓如霜”,简单质朴的六个字,把作者饱经 风霜、仕途失意的坎坷人生概括出来 。诗人陈师道也是如此,他在《除夜对酒赠少章》一诗中感慨道:“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
说自己备受无情的现实之摧 残,以至头发脱落斑白,面容衰老只有依靠酒力才能显现红光 。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不一定是实写,“颜衰酒借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 。
诗人此时不过三十出 头,本不应该有白发衰颜,只不过是借此表达愁之深、心之苦、生活之艰辛罢了 。据记载,陈师道早年受业于曾巩,得到器重 。
曾巩推荐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修 史,但朝廷以陈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绝 。曾巩去世后,陈师道虽先后又结识了苏轼、张耒等人,但生活一直无着,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以至孤苦伶仃 。
直至宋 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苏轼荐任徐州教授 。在这样的人生遭际中,诗人怎不“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呢 。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白居易的《秋雨夜眠》一诗,诗人抓住秋雨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安闲的老翁形象 。“凉冷三秋夜”是老翁所 处的背景,他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十分“安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