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是什么样的人呢?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二 )


面对这样的局势,刘邦深感无计可施,于是,问计张良:若以关东为“彩头”,谁能成为自己的联盟、共同反楚?张良此时提出三人:
一为九江王黥布,他虽为楚国猛将,却与项羽有嫌隙,在彭城之战中项羽让其相助,他却选择隔岸观火;
二为彭越,他早就因未受到分封而对项羽不满,田荣反楚就曾联络过他;
而汉军之中,唯有韩信尚可独当一面 。
以关东为利,这三人组成内外联盟,拿下楚国就不成问题了 。虽反楚之战中有些意外,比如,韩信夺齐地自立为王,刘邦还不得不在张良的劝说下,派人前去授予齐王印;再比如,离胜利只差“临门一脚”时,韩信、彭越却因刘邦没有明确赐予他们封地而不派兵,逼得刘邦战前就得先赐予其封地 。但是,总的来说,刘邦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项羽于垓下自刎 。
公元前202年,汉朝始建,刘邦称帝,而后,张良在权衡利弊后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至此,我们看到的都是张良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
其实,张良最终能够功成身退、名留青史,还离不开他的进退有度 。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呢?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文章插图
刘邦宠爱戚夫人是众所周知的,后来,甚至产生废太子,重立戚夫人之子赵王为东宫的想法 。重立太子对朝堂来说是何等大事,这个想法一提出,大臣自然是诸多争议,迟迟未定 。眼看太子之位危矣,吕后想起留候张良,于是,派遣吕泽前去问计 。
面对这个问题,张良最初的回答却是模棱两可的,总之一句话,如今天下大定,高祖若是铁了心按自己的喜好来定太子,就算群臣上谏也是没用的 。听了这回答吕泽哪敢就这么回去啊,于是,再加追问,最终,张良道:此难以口舌争之(就是光劝说高帝是没用的,得直接行动) 。
最终,张良给出一计:让太子去请高帝都敦聘不至的“商山四皓”出山 。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 。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职 。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后人则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
高帝见太子有这四隐士相助,觉得太子羽翼已丰,自然就不会再提易太子一事,结果,果然如其所料 。在这件事中、张良最初是摆出旁观者的态度,就算后来给出良计,自己也未曾参与其中,更别说是像从前一样劝说高帝了 。
同当初推让齐地三万食邑一样,这就是张良另一个聪慧之处——看得清局势,不会枉自称大、当退则退 。从“帝者师”到“帝者宾”,位极人臣、实现人生目标的张良,更像是看透了人生,从而推崇起“虚无主义”!
《留候世家》中记载道: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呢?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家世相韩,及韩灭… …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就如文章开篇写道,张良往上几代皆为韩国宰相,韩被灭,张良走上向秦复仇之路 。而后,凭借才智在刘邦身边某得一席之地,成为帝师 。被封万户食邑,位列诸侯,对变为平民布衣的张良来说已是莫大荣耀,余生目标完成,足矣 。
最后,他决定放弃一切,辞封归隐,与赤松子一同专心修道,之后,更是学辟谷(也就是绝粒),以轻身成仙 。再后来,刘邦去世,最终,由吕后掌控朝政大权 。经过废太子一事,张良对吕后也算有恩,吕后听说张良辟谷一事后,就曾多次劝说他,让他“勿自苦” 。一番思索下,张良也觉得人就匆匆一世,自己又何必苦行到此!于是,又恢复了正常进食 。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呢?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文章插图
相传,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 。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 。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 。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
无论张良是真的一心向道,还是单纯的归隐避世,他的才智、谋略,他的生平事迹,都跟他的传奇故事一样,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