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有两首极为著名的诗是,王之涣有两首极为著名的诗是( 二 )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
王之涣这一走就是十五年,沿黄河的山西、陕西、甘肃等数省北地一路迤逦出发,赴河陇,出玉门,漫游西北边地,行一路孤寂,走千里草原;涉一身艰险,穿茫茫大漠,凭吊前人,寻名仿胜,揽大唐山河之壮美,发边关塞外之情思 。
正是这十五年的自驾游和风雨砥砺,才使王之涣西傍长安之风,东临洛阳之气,笔浸黄河水,墨染天际云,掀滔天之巨浪,拢宇宙之笔端 。
他登上鹳雀楼,用一口晋南方言缓缓吟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以神来之笔书写大自然雄景奇姿,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向上的积极情怀,堪称“命运交响曲”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希望、憧憬,与前两句写景承接自然、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向更高的境界 。把对人生的思考和“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追求,化作了磅礴汹涌的黄河水,引得无数英雄尽折腰,黄发垂髫皆能诵!
宋人沈括《梦溪笔谈》曾有评价:河中府鹳雀楼两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
他又步入边塞,一首《凉州词》赫然惊世,被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如投枪、如匕首,上诘皇室之寡恩,下恤三关儿郎之疾苦,人气指数爆棚,赢得四海点赞 。
《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
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
后世,王之涣的一个忠实粉丝——国学大师章太炎,用了四个字来形容此诗:绝句之最!
此诗在彼时传唱甚广,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等人常有唱和,且在“旗亭画壁”的典故中,战胜两大高手 。
此时的王之涣,年近半百,绝句已是大成 。
晚年复职,又遭病疾阖然而逝
闲了十五年的王之涣,已经五十五岁,晚年的他补文安郡文安县尉 。
或许飘零太久,又或许流浪过远,同一年,王之涣身患重疾,药石无医,55年的壮丽人生轰然结束 。
遗憾的是,王之涣的生际在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后世也只能从他的好友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窥探一二:
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一袭青衫,衣袂飘飘的王之涣仅凭余生剩下的6首诗歌,历经千年风霜,毅然迎风站立于高高的鹳雀楼之上,接受众生的朝圣,可惜之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我们无法想象,为什么这么牛的一个诗人,新旧唐书都难寻其踪,而其诗作,却仅余六首 。
或许有是官名太小,史书编撰者未闻其人;又或许是王之涣为人耿直,得罪小人,当权者官本位思想作祟,故意不收其介绍;又或许是后人收集不力,大量诗作丢失 。具体的原因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现在依然能够看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的千古绝句,依然能够在他的诗歌世界里去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雄浑悲壮,大气磅礴,朴实的人生哲理和深刻的道理 。
灵光乍现,却足以炳耀千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