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形成了哪些历史文化 浙江发现大规模史前古稻田( 四 )


“农业起源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探索的交叉前沿问题 。”吕厚远说,多学科研究确定,玉米、南瓜源于中南美洲,小麦、大麦源于西亚,而麦、黍、水稻源于东亚 。中国东部则是东亚农业起源的核心区,拥有两套独立发展的农业体系,孕育了世界上唯一连续演化的文明——中华农耕文明 。
而之所以先民选择这些作物,吕厚远说,从全国植物考古看,这也有个过程,人们利用植生物类先从坚果类木本植物开始,然后发展到双子叶草本植物、单子叶草本植物,最终到禾本科植物,很可能因为它们是一年生的季节性作物,成熟快,能适应快速气候变化,其果实也方便储存 。而南方多雨气候则更适合水稻生长 。
根据500处稻作农业遗址,科学家画出了水稻走向全国的路线图:一万年前,从上山文化区(长江中下游)起源,9000-8000年前传播到河南和山东,7000-6000年前传播到关中盆地,5000-4000年前传播到西南,约4500年前传播到台湾
相关的探索还在继续 。郑云飞介绍说,像上山遗址群中的永康市湖西遗址、仙居县下汤遗址,应该是稻作起源的下一步突破点 。下汤遗址的植硅体分析已经启动,让他惊喜的是,“整个地层中都铺满了水稻植硅体” 。
而北大团队在义乌桥头遗址也传来了好消息 。邓振华说,之前上山遗址群中,只有上山遗址和湖西遗址发现了极少量的碳化稻米等水稻相关遗存,此次,他们在桥头遗址大量取样,发现了从上山文化到跨湖桥文化时期的大量稻作遗存 。“桥头的样品给了我们一些激动人心的成果,上山时期可能比较早地完成了水稻驯化,但更为主要的是提醒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驯化过程的复杂性 。”
彩陶上的“神奇符号”
观念也在更新 。赵志军说,从目前的中外研究成果看,先民驯化水稻的过程,可能并不像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那样,是有意识的 。我们要区分“耕作”和“驯化”,前者指人类为了有利于植物生长而采取的各种行为,而后者则指动植物在人类行为影响下的特殊进化过程 。因此,人们最初耕作的植物可能是栽培作物,也可能是野生作物 。
在上山遗址,学者们最近发现,从大约三万年前开始,当地就存在野生稻分布 。赵志军认为,一万年前,先民的采集狩猎活动已经包括了对周边野生稻资源的利用,而为了获得更多的野生稻资源,他们开始实施诸如改良土壤、集中播种、定居守护、按季节收获等耕种行为 。而耕作行为和定居方式,既是栽培稻驯化的前提,也是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的先决条件 。因此,上山文化可以被看作是稻作农业社会的起点 。
“上山(文化)不光是稻作起源地,同时也是稻作文化、农业文化、农业社会的开始,是划时代的大事情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赵辉同样表示,水稻的耕作代表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出现,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为社会的复杂化、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
而“新纪元”的端倪,在上山文化中已经可以看到 。在义乌桥头遗址,多件精美的彩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 。他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也是中国彩陶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 。
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就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他就曾见过这种“很怪异”的彩陶,但是当时将它视作中国彩陶主流文化的支流 。“过去我支持中国彩陶‘一元说’,现在我感觉不是一元的,应该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南 。”
【钱塘江形成了哪些历史文化 浙江发现大规模史前古稻田】“这是独树一帜的彩陶 。”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生导师张居中教授注意到彩陶上的恒星纹符号,它在中国东部地区分布非常广,最北出现在山东大汶口遗址 。“这不会是人们随意的绘画,可能有恒星崇拜的理念,是否与传说中的‘太昊氏’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
而另一件彩陶上形似八卦的白色线条,在面世后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张居中认为,是不是八卦另当别论,但是,它与先秦时期的数画现象、卦象文字和占卜文化间的关系需要高度重视 。“彩陶、定居、水稻、恒星纹、数画……已经不是原初时代了,肯定有一个发展历程,下一步可以继续追寻 。”
“桥头远望”,是蒋乐平的微信名片,对于它与桥头遗址的关系,他每每笑称这是巧合 。但是,万年远望,收获可期,他表示,找到更多的上山文化遗址,甚至让数量增加一倍,大有希望 。他们正在对上山陶器中的残留物进行化验,希望找到酿酒的痕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