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元曲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戏曲奠基人 。然关汉卿究系何方人氏,多年来一直众说不一,主要有四:一为大都(今北京)说,见元钟嗣成《录鬼簿》:「关汉卿,大都人 。太医院尹,号已斋叟 。」;二为解州(山西解县)说,见清邵平《元史类编》:「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着北曲六十种 。」;三为燕人说,见元熊自得《析津志》;四为祁州(今安国市)说,见清乾隆《祁州旧志》:「关汉卿,时祁之伍仁村人也 。……」比较而言,前三者皆语焉不详,且惟此仅见,缺少佐证 。而祁州说所言较详,较具体,且当地又有大量关于关氏遗址、遗事的传说佐证,多数关学研究者倾向此说 。
关汉卿出生于「医户」家庭,其祖上世代为官,他本人曾任太医院尹 。关汉卿幼年勤奋好学,过目成诵,善诗赋 。县试名列榜首,后赴中都应试,因考官作梗不第 。从此认清官场腐败,不屑仕途 。约元成宗元贞年间,只身移居大都(今北京),与杂剧作家白朴、赵子祥等组织领导了杂剧作家团体——玉京书会,结交了杂剧作家杨显之、费君祥、梁退之,散曲作家王和卿,著名杂剧女艺人朱帘秀等 。元人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元人周德清把他与马志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录鬼簿》于传末附贾仲明的《凌波仙》吊词亦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关汉卿在元代剧坛上的领袖地位 。
元代盛行的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基础上,吸收了「诸宫调」的唱词结构而形成的,而关汉卿正是这一新发展关键性的创造人之一 。关汉卿和历代多数著名的文人一样,生前并不怎么得意,他长期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熟悉他们的生活,同情他们的遭遇,于是就用戏曲来反映他们的痛苦不平,歌颂他们的聪明才智 。
【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元曲】关汉卿一生所作杂剧60余部,现仅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七部 。作品中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多个普通妇女的典型形象,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也赞美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和反抗意识 。在关汉卿的笔下,这些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组成了灿烂夺目的画廊,流传至今而不朽 。习惯上以《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和《拜月亭》,作为关汉卿剧作的代表 。这四本剧,有悲剧,有喜剧,有英雄,有儿女,的确有一定代表性,显示了作家思想深度及伟大的艺术成就 。

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元曲

文章插图
关汉卿的杂剧反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对元代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意义的一些问题反映得尤为深刻、集中 。同时,关汉卿作为一个有多方面艺术修养和丰富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的戏剧家,很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并充分注意到了剧本的演出效果 。在他笔下的大多数人物都个性鲜明、血肉饱满 。关汉卿不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性格,而且还非常善于通过细致深入的内心描写来提示人物的性格 。他对故事的剪裁,人物的集中塑造,戏剧的冲突和高潮,场景的变换和完整结构,都表现了他的匠心独运,而词曲语言的「当行本色」,尤为后世评论家所乐道 。他非常善于吸收和提炼生活中生气蓬勃的语言,用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他在运用语言上十分重视语言的个性化,或豪放,或典雅,或通俗,或妩媚,都按照人物的性格,运用得十分簋切,自然
关汉卿还写有不少散曲和套曲,保存到现在的,有套曲十二套,小令三十五首 。他的散曲不如杂剧成就高,从题材范围来说也远不如杂剧广泛,绝大多数是抒写离愁别恨,也有些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个性的自我表白 。
关汉卿毕生致力于戏剧事业 。在当时,他是戏剧界的光辉旗帜,以至于人们把与他差不多同时期的著名杂剧作家高文秀称为「小汉卿」,又把比他稍晚一些的南方戏剧作家沉和甫称为「蛮子汉卿」,可见关汉卿在当时戏剧界的地位和影响 。他在剧本中所塑造的各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写作剧本的楷模 。其中,《窦娥冤》早在一百多年前已译成法文,流传海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