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级分布式交易的技术路径( 三 )


目前,蚂蚁金服的核心系统已经分布在上海、深圳、杭州等多个城市的多个数据中心,核心交易流量分布在各个数据中心,并且可以进行调度与切换 。通过异地多活,系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任意扩展,服务器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提升了系统应对地区级灾难的能力 。
4
按需伸缩:弹性混合云架构
每年,支付宝系统都要应对双十一、新春红包等活动的极高交易量 。尽管单元化架构让我们具备应对峰值的能力,但要降低高峰期的资源投入,系统还需要具备按需伸缩的能力 。
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活动前,在云计算平台上快速申请资源,构建新的单元,部署应用与数据库 。然后将流量与数据“弹出”到新的单元,快速提升系统容量 。当活动结束后,再将流量与数据“弹回”,释放云计算平台上的资源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降低资源采购与运行成本 。
弹性操作,需要在流量、数据与资源之间协调一致地操作,尤其是有状态的数据的弹性操作是最困难的,需要不中断业务,也需要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这些操作如果依靠运维人员人工执行会十分复杂低效,需要架构、中间件与管控系统的支持 。
弹性混合云架构与技术在实践中有以下一些关键点:
1. 通过统一资源调度,灵活地申请与分配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创建单元,快速部署数据库、中间件与应用;
2. 通过中间件,将应用与基础设施充分解耦,无论流量、数据与资源如何分布,应用系统不需要改变;
3. 通过分布式架构与数据规范,以及中间件支持,保证所有请求、服务、数据、消息等都有全局唯一的 ID 和一致的 ID 编码规则 。根据 ID,从接入网关、服务中间件、消息中间件、数据中间件等都能够正确地路由服务请求与数据访问;
4. 通过统一管控平台,将高层的弹性操作,翻译成各个组件的部署与配置指令,并且统一调度执行,使操作协调一致、精准高效 。
基于弹性混合云架构,2015 年双十一,支付宝有 10% 的支付流量运行在阿里云计算平台上 。2016 年双十一,我们计划将 50% 的高峰期支付流量运行在阿里云计算平台上,带来成本的极大优化 。
未来展望与期待
蚂蚁金服的实践证明了在金融级中间件、数据库和云计算平台的支持下,分布式架构可以完全胜任复杂、高要求的金融级交易,并且给出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技术架构与实施路线 。
未来,蚂蚁金服依然会在金融级分布式架构与技术方面深耕与拓荒 。在这一领域,我们给自己提出两个新的重大命题:
1. 如何处理每秒 1 亿笔交易:万物互联时代,无处不在的交易终端和无数新的交易场景,会继续带来金融交易量的指数型增长 。什么样的架构与技术,可以处理万物互联时代的天量交易,是需要未雨绸缪去攻坚与突破的;
2. 将金融级分布式架构与技术变成“普惠”的云计算服务,为千千万万金融服务机构服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蚂蚁金服和阿里云共同提出了“蚂云计划”,共建新一代的金融云平台,未来服务全球 5 万家金融机构,共创全球化的普惠金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