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茶山变“金山”宜良小康路上有茶香

(来源:昆明脱贫攻坚)
_原题为:万亩茶山变“金山” 宜良小康路上有茶香

【万亩茶山变“金山”宜良小康路上有茶香】


万亩茶山变“金山”宜良小康路上有茶香

文章插图
这段时间
在宜良西北苍翠巍峨的 宝洪山上
茶农正忙着做管养工作
还有不到 两个月
第一批宝洪茶就可以采摘、炒制了
惊蛰前就能喝到
“屋内炒茶院外香,院内炒茶过路香,一人泡茶满屋香 。”这首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民谣,充分诠释了宝洪茶的独特香味 。

万亩茶山变“金山”宜良小康路上有茶香

文章插图
宝洪茶的历史

万亩茶山变“金山”宜良小康路上有茶香

文章插图
宝洪茶为明前茶,采摘时间为每年2月25日至4月4日,比龙井早约20天 。对种茶人来说,最辛苦的也是采茶的这一个多月:每天清晨6点多,茶农就开始一天的劳作,背着背篓,伴着露水,掐下枝头那截黄绿相间的嫩芽 。几个钟头后,分头采茶的茶农将第一批茶叶集中,中午开始炒制,到下午再收来第二批,一直忙活到半夜 。
宜良宝洪茶之名,始见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宜良县志》载录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县教谕的王佐才所撰《宜良竹枝词》 。以此为依据,宝洪茶成名的历史已有330多年 。
清初以前载于地方志中的云南历史名茶共有5种,包括大理感通茶、湾甸州湾甸茶、剑川宝山茶、昆明太华茶、宜良宝洪茶 。其中4种如今已不复存在,宝洪茶成为云南硕果仅存的历史名茶 。
宝洪茶历史上为宝洪寺僧人主种,附近茶农亦适量种植 。1950年后,宝洪寺僧人被遣散,茶园无人管理,渐至荒芜,优质老茶树多遭砍伐,茶农所营茶园亦收归集体,几近自生自灭 。1964年,宜良县成立国营茶场,以宝洪寺为场址,种植经营茶园数百亩,因体制僵化、效率低下、资金人才不足而陷入困境 。
宝洪茶的发展

万亩茶山变“金山”宜良小康路上有茶香

文章插图
上世纪70年代,随着贯彻农业“以粮为纲”,茶园大量被粮食作物取代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茶树已所剩不多 。与宝洪茶并称为“昆明历史名茶三姊妹”的昆明十里香茶、太华山(西山)太华茶都濒临灭绝,宜良宝洪茶成为昆明历史名茶硕果仅存、可延续生产的高级品种 。多年来,由于粗放式经营管理,茶树衰老、树势衰弱、病虫害严重、苔藓地衣蔓延,导致宝洪茶产量低、品质差 。宝洪村委会为发展宝洪茶,曾一度成立宝洪茶联营生产队,但因宝洪茶品质逐年下降,每公斤仅售40余元,联营生产队入不敷出,草草解散 。
种茶赚不到什么钱,曾经茶树茂密的宝洪山一片荒芜 。2000年左右是宝洪茶“最困难”的几年 。茶山没人打理,茶树下还长出许多被当地茶农称为“飞机棵棵”的杂草 。杂草生到哪,茶树就枯到哪 。“飞机棵棵”其实就是被称为“植物杀手”的外来入侵物种紫茎泽兰 。据统计,2010年左右,宝洪茶厂年均产量仅约500公斤,创下历史新低 。
宝洪茶

万亩茶山变“金山”宜良小康路上有茶香

文章插图
2010年6月18日,福建茶商苏天水正式接手管理宜良县国营宝洪茶厂宝洪寺宝洪茶种植基地,以现代管养技术提升茶叶品质 。他坚持生态种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省内外产品展销与评奖活动,并到北京“老舍茶馆”炒茶推介,进一步提高宝洪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茶叶售价也逐步提升,有力刺激和调动了广大茶农的种茶积极性,茶树种植面积出现了每年增长上千亩的发展趋势 。
2016年10月,宝洪茶入选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当年起,宜良县每年都在宝洪山上举办茶禅会,连续五届发展壮大为宝洪茶旅游文化节,社会影响进一步提升 。2020年宝洪寺进山公路修通,“宜良县宝洪茶协会”成立 。如今,宜良县宝洪茶种茶面积已超过1.5万亩 。

万亩茶山变“金山”宜良小康路上有茶香

文章插图
作为昆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宝洪茶
香味还将飘向更远方
<END>
感谢阅读
来源 丨昆明日报
采访人员丨任翊翔
统筹丨张星宇 杨阳
编辑|刘会芳
一审|张进松 达娃·梅朵
二审|熊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