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茶场,茶韵馨香中留存的时代记忆】 在“铁观音茶叶原乡”西坪镇珠洋村,有一个创办于1965年的“红星茶场”,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时代的特征,成为绿色茶乡中的一个红色记忆 。
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山还是那山,茶还是那茶,可如今的“红星茶场”,已成为我县茶叶龙头企业八马茶业的一个生态科技示范场 。近日,采访人员一行走进“红星茶场”,行走于山林间的生态茶园,那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铁观音韵香,在身边萦绕……
激情岁月红星茶香
上世纪60年代是个火红的年代,满山遍是红旗,到处都是歌声,尽管那个年代已离我们渐远,尽管如今的世间沧桑已巨变,但是,走进红星茶场,你仍然可以浓烈地感受到当年的那种激情 。
“那时红星茶场很辉煌!”今年58岁的王国振是生态科技示范场的负责人,他介绍,那时的红星茶场有万亩茶园,周围的尚卿、虎邱、芦田、西坪等乡镇的社员们,在这里掀起一场“万人开垦荒山”的活动 。如今,场部里处处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迹:所有的茶园都是用花岗岩砌成的;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上千平方米的场部能容纳上万人用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当时生产生活的鲜活写照,珠洋村村民王光明对此特别有印象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山林射进场部,茶场的大喇叭便按时响起,社员们戴着斗笠,背着水壶,扛着锄头,到各自负责的茶园里开始一天的劳作,在希望的茶园中栽下一株株纯正的铁观音种苗,像呵护自己孩子一样管理着茶园每一棵茶树 。
炊烟升起,那是场部留守的几个妇女正为制茶师傅们准备饭菜 。场部内和着快乐轻松的聊天,制茶师傅或用手揉或用脚捻,用最传统的制作技艺对茶叶进行初制 。“那时还小,最羡慕制茶师傅每天有大碗米饭配着红烧肉吃 。”这样的记忆深深留在王光明的心灵中 。
手摇青笼、木制揉捻机、竹制焙笼,制茶师傅们正是用着这样的工具,制作出口味纯正的铁观音 。在红星茶场的展览馆里,这些农耕工具仍完好地保存,成为半个世纪的记忆 。
生态科技成为典范
“红星茶场是西坪镇乃至安溪茶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保留改造好茶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西坪镇党委书记黄秀宗如是说 。2009年,我县茶叶龙头企业——八马茶业正式接手红星茶场,这个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老茶场,焕发出新的活力 。
八马茶业接手红星茶场以后,当年就回收改造茶园1060亩,将生态科技注入茶园改造管理 。
茶园周围种上各种树木,茶中有草,通往茶园的小径上堤壁上种上了步步高、黄花菜 。叫得出名儿的,叫不出名儿的野花,更是随处可见 。
“这个叫生长微域环境,是一种立体种植模式 。”王国振如数家珍 。他告诉采访人员,草生长到一定程度,工人们把草覆盖在茶树间,像是给茶盖上被子,既可防冻害又可让茶树吸收无毒无害的“绿肥”;而甜蜜多汁的各种花儿草儿更是吸引害虫,茶树无须喷施农药 。在生态茶园中,各类动植物及微生物等生态良性循环,病虫害大大降低 。
科技助推茶业发展 。红星茶场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 。在茶园中,进行土壤四化、营养元素及茶树生理需求的研究分析 。“对症下药”,以施用有机肥料为主,针对土壤缺素状况适当补充钾、硫、镁、锌等营养元素,并加强客土培园,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养分吸收 。均衡的营养和肥料由茶树的茎及枝,催发出一片片新绿 。
走过半世纪的老茶场,已经变成一个生态科技示范庄园 。在这山水间出落的“赛珍珠”,也已迈出国门,展示铁观音的魅力 。红星庄园以其独特的历史魅力、生态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茶客和游客,前来品茗体验 。
推荐阅读
- 南江县,元顶子茶场工人加工夏茶
- 小桥流水茶艺坊,江南茶韵 卜奎飘香
- 湖南文交所将整改转型 非遗茶韵业务不受影响
- 投资收益率高 非遗茶韵网络理财模式受追捧
- 品铁观音茶韵 闽南茶道专家为你解惑
- 西藏易贡茶场高端茶品热销海内外
- 罗力生,茶韵品自上佳茶境
- 宁海七星塘茶场让望海茶焕发新生机
- 非遗茶韵全国巡演 掀起黑茶收藏投资热潮
- 嵊州,多数珠茶制茶场没有获得S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