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又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人们常说 , 不吃梨子 , 不知梨子味道 。饮茶更是如此 。研究茶文化 , 就要有茶文化的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各种茶展、茶节、茶会茶叶品牌楼、茶坊的兴起 , 是茶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文人爱坐在书斋里作学问 。书斋固然必要 , 但仅从书中是无论如何也体味不到中国茶道的真实意境的 。陆羽一生致力于茶学 , 他不仅终日攀登重山峻岭 , 与茶农为友 , 而且亲自创制烹茶的鼎 , 完善“二十四具 , 当一名真正的“茶博士 。陆羽又不仅仅研究茶 , 而且研究佛学、儒学、道学、舆地学、地方志、建筑学、艺术、书法 。他自幼被老和尚收养 , 从寺院中体会茶禅一味的道理;他执着于儒学研究 , 把儒家的中庸、和谐贯彻于茶道之中 。他的朋友 , 有诗人、僧人、女道士 , 也有颜真卿这样的政治家和书法家 。正因为有这样许多学识 , 并直接进行茶艺的实践 , 才能悟到茶中之大道 。我国的许多帝王好饮茶 , 最典型的是宋徽宗 , 他曾作《大观茶论》 , 达二千八百余言 , 详述茶晌盘地、天时、采样、蒸压等 , 列为二十目 。宋徽宗政治上的得失成败且不去论 , 单就茶文化学而言 , 一介封建皇帝能对生产状况了解如此之详 , 也算难能可贵了 。封建帝王尚能如此 , 现代的茶文化研究者总该更高上一筹 。所以 , 茶叶工作者该向文化界靠上一步;而文化和学术研究人员应该向实践更多靠拢 。茶文化研究是侧重于文化、社会现象 , 但这门学问的研究却要两者的紧密配合 。天津商学院有位彭华女士 , 留学日本专攻日本茶道 , 但研究来研究去 , 发现茶文化的本源还是在自己的国土上 。于是她从日本茶室中走出来 , 回到茶的故乡 , 在大江南北遍访茶的芳踪 , 领略茶乡的天地与人情 。而今 , 天津商学院已建起一座茶道室 。我想 , 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 执着于事业的精神 , 正是茶文化研究者和一切茶人应有的品德 。
【中国茶文化自己鲜明的特点】中国茶文化是历史的产物 。但目前传统的茶文化形式已保留不多 。所幸者 , 中国向来古籍丰富 , 其中留下了不少茶文化的宝贵材料 。尤其是野史和笔记 , 这些不入正经的著作向以广、博、杂而著称 。而正
是在这些著作中 , 保留了有关茶的许多资料 。在历代文人的诗歌和小说中 , 也有许多描写饮茶的内容 。《水浒传》中关于王婆茶肆的描写 , 使我们看到封建时代市民茶文化的一角 。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品茶拢翠庵 , 无论对水质、茶色、器具和不同人物饮茶的心理感受的描写 , 真称得上是茶道专家了 。我们现在进行茶文化研究 , 就必须首先对这些历史遗产作一番摘择和钩沉的工作 。对传统文化 , 不继承就谈不到发扬 。继承中有所选择、汰弃 , 同时又加以完善、改进 , 这就是发扬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优秀的一枝 , 但也并不是没有一点瑕疵 。即使当时是优秀的 , 现在也不一定适合于时代的潮流 。比如 , 明清以后 , 中国茶文化出现了离世超群和纤弱的趋向 , 一些茶人自以为清高 , 自恨无缘补天 , 终日以茶寮、小童、香茗为事 , 作为■中避世的手段 , 更多渗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 , 这与当前火热的生活就大不协调 。
唐代的陆羽在茶炉上还铸下“大唐灭胡明年造 , 身在江南 , 还时刻关注着中原平定安史之乱的国家大事 。相比之下 , 明清的一些茶人便大不如陆羽了 。又如 , 茶文化的出现本来是从对抗两晋奢靡之风出现的 。而后代的帝王贵胄 , 贡茶日奢 , 金玉其器 , 也可以说失掉了茶人应有的清行俭德 。总之 , 茶文化的研究应特别注意历史感 , 要从不断的吸取与汰弃间下一些特别功夫 。
民国烈后 , 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上层走向民间 。中国茶艺、茶道的高深道理和内容 , 目前大多数民众知之甚少 。但是 , 在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饮茶习俗中 , 还保留了许多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优良传统 。比如福建、广西、云南的许多饮茶习俗 , 还大有唐宋古风 。如何深入向民众学习 , 深入到民间调查 , 就成为茶文化研究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
推荐阅读
- 中国茶文化如何理解
- 秘境临沧里的茶文化
- 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
- 天人合之茶道与瑜伽
- 石生国际茶城开启茶文化体验周
- 闽南茶文化的精华介绍
- 中国茶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
- 中国四大茶道文化系列之,岭南茶道文化
- 重组自己的信念模式 改变命运的方法
- 美国拒签中国留学生 美研签证拒签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