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伦|妈妈追星,妈妈塌房,很好笑吗?( 二 )


不难看出 , 追星对饱受情绪问题煎熬的妈妈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寄托” 。 而为了这份精神食粮 , 妈妈“其实在追星上没怎么花过钱 , 只是看看电视剧综艺而已” 。
别再用“母职”惩罚妈妈 。/ 《你好 , 李焕英》截图
Up主在新视频强调妈妈平时对她还是很好的 , 一开始选择发布塌房视频 , 是因为她觉得“邓伦分走了妈妈对她的爱” 。 或许她从一开始就没意识到 , 疯魔追星的妈妈和她一样 , 都是缺爱之人 。 而又是谁 , 分走了对妈妈的爱?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 但这其实是一个很容易共情的情景 , 化用杨笠的话来说就是:“你别拿我当妈妈了 , 你拿我当个人吧 , 一个有感情的人 。 ”
日本电影《女人之湖》中 , 丈夫水木曾对妻子说:“完美的妻子就像空气 , 谁也不会注意到她 , 但没了她又不行 。 ”谁会在乎“空气”的感受? / 《家族的形式》
妈妈该不该/能不能/可不可以
这次塌房的妈妈 , 并不是第一个因为个人追星行为被子女挂上网络的人 。
2021年夏天 , 就有因为妈妈追星而“崩溃”的女儿 , “我妈花了大概800块钱买了(喜欢的歌手代言的)胶囊咖啡机 , 说实话那一刻我真的有点崩溃了 , 并且深刻意识到我妈真的控制不住自己了” 。
虽然咱妈有工作追星花的也是她自己的工资 , 但她一开始买的东西“都是我们日常能用上的” , 还算“比较理智” , “买就买吧 , 反正也花不了几个钱 , 我妈心里开心也算值了” , 但这次“我们一家三口真的没人喜欢喝咖啡 , 当时我就直接说了我不喝” 。
“我真的绷不住了 , 说了她几句 , 然后她就不理我了 。 ”在女儿眼中一直都很开心理智地追星的妈妈 , 这次为什么不理她了呢?
是否疯狂追星 , 请看黄执中的PPT——崇拜与排他、身份剥夺、极端榜样 , 把喜欢与疯狂区分得明明白白 。/ 《奇葩说》
在字里行间不停对母亲品头论足的女儿大概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 妈妈的行为是否“失控”尚有待商榷 , 而她的“担心”更像一种自私 , 在苛责“不听话”的妈妈 。
妈妈应不应该花800块买咖啡机 , 就像“妈妈该不该买保健品”“妈妈该不该经常网购杂七杂八的东西”“妈妈该不该跳广场舞”一样 , 本质上都是同一个问题:妈妈能不能单纯地为自己的快乐埋单?
即使咖啡机不常用 , 但妈妈的快乐也不常有 。 / 《东城梦魇》
几年前有一则相似的热门营销号投稿 , “劝我妈别吃60块钱的蔬菜”的孩子吐槽妈妈 , “受不了她的骄纵” 。 他们一家三口旅游途中吃午饭 , 妈妈想吃青菜和米饭 , 却被女儿劝阻“难得出来旅游 , 60块吃青菜太不值了 , 点特色菜吧” 。
面对坚持只肯吃青菜的妈妈 , 女儿只觉得委屈 。 本来她想吃一碗73块的乌冬 , 但想到放暑假她换了电脑手机还有夏令营花费很多 , “能省则省也没有太委屈自己” , 于是点了50块的另一个面 。
最后妈妈哭着吃了35块的雪菜肉丝面 , 回酒店后 , 生气的爸爸打包了青菜而妈妈不肯下筷 , 一边吃青菜一边生气的女儿表示:“如果我是男的以后才不会找这样的老婆 。 ”
妈妈的“自卑”因何而来? / 《坡道上的家》
无论是“追星”还是“追菜” , 透过现象看本质 , 妈妈们的坚持和固执 , 不过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独立人格 , 想要取悦自己的本能 。
在《透过性别看世界》一书里 , 沈奕斐把性别歧视分为三种类型 。 除了直接可以观察感受到的性别不平等外 , 还有更难以察觉的“隐性歧视”和“反向歧视” 。
隐形歧视是一种更本质的歧视 , 它通过赞美女性的特征和功能 , 从而把女性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 , 给女性发展带来制约性因素 。 当女性形象固化为在家庭中的贤妻良母 , 就会导致母亲们长期以来遭受不平等对待 。
实际上 , “很少有女性能完全达到社会赞美的光辉形象 。 ”沈奕斐在书里写道 。 活在“母职”话语体系下的女性 , 牺牲和付出变成理所当然 , 却少有人理解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前的生活 。
妈妈也有做梦的权利 。/ 《奇怪的她》
差不多百年之前 , 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了著名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 。 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 , 娜拉出走以后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 , 就是回来 。
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当下 , 娜拉出走后的路在何方 , 某种程度上正是成为母亲后的女性 , 她们所能选择的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