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他跟拍北京中产家庭四年:片子一出引爆争议( 三 )


但是 , 我并没有一味地鼓吹 , 要无条件支持孩子的理想 。 为什么片名叫《冰上时刻》?其实在孩子成长中 , 做选择的每一刻都是如履薄冰的时刻 。
孩子都自己收拾和背笨重的装备

其实父母也不确定 , 做出某个决定 , 到底是对是错 。 大家都会举棋不定 , 时常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 。
有的父母说 , 支持你 , 尽力给你铺好路 。 有的说 , 做职业太辛苦了 , 未来你打不出来 , 这么多年就白走吗?
从孩子的角度看 , 他们往往会忽略实现自我价值要付出的代价 。 这种代价不光是经济物质层面的 。 翟子男出国后 , 一年只能见几次爸爸 , 疫情之后几乎见不到 , 只能通过视频跟爷爷奶奶说话 。
他意识到这种孤独的生活 , 和亲人的分离 , 就是追求理想背后要面对的困难 。


冰球让于力凡父子之间有了更多聊天话题
和翟子男的爸爸不同 , 于力凡的爸爸走的是严厉路线 。
记得那次比赛结束 , 我看到有个爸爸拿个杆 , 一直在训孩子 , 孩子有点要哭了 。 我就想这人怎么这么严格 , 也不管他同不同意 , 扛着摄影机就去拍了 。 那个气氛之下 , 我自己都有点害怕 , 怕他质问我干嘛拍 。
于力凡爸爸没有阻止我 , 继续训孩子 。 训完之后 , 他立马收起严厉的一面 , 变得特别温和 。 得知我想拍冰球队的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 他立马就同意了 。

于力凡的爸爸一有空就陪孩子打冰球
于力凡是二胎家庭 , 爸爸花了很多时间陪他打冰球、学围棋 , 一大早接送 , 然后一节课接一节课地等待 。 有时候爸爸还会自责 , 在老二身上付出得不够多 。
我发现这对父子 , 在不训练的时候 , 关系是松弛而亲密的 。
有一次我跟于力凡在车上独处 , 于力凡说了一顿抱怨他爸的话 。 他爸上车后 , 我们都不说话了 。 他爸感到氛围有点不对 , 就问:“于力凡 , 你刚才是不是说我坏话?”
于力凡说:“我就是说你抽我了 。 ”
爸爸假装生气:“你看看你啊 , 这一段素材肯定要用的 , 只有你会说爸爸抽你 , 你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 ”

于力凡说爸爸“修理”他
后来这位爸爸跟我说 , 为什么愿意让我来记录孩子打球 , 让别人看到一个骂哭孩子 , 孩子练到快虚脱还是不喊停 , 总是横眉怒目的形象 。
就是因为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 , 这么严厉的教育方式对不对 。 他只是根据孩子的性格 , 和他们相处的习惯 , 做出了“严厉”这个选择 。
他想把纪录片当作一个自我反思的素材 , 几年后 , 能回过头来看看 , 自己有没有做得过分和不好的地方 。 能有这样的反思思维 , 可以想象父子俩的交流 , 和大家长制的严父式交流是不同的 。
有一回他们父子一起去爬山 , 爸爸被孩子远远地甩在身后 。
爸爸跟于力凡说 , 从男孩长成男人 , 第一座要翻越的大山 , 是父亲 。 接下来 , 会有一程接一程的旅途 , 一座接一座的山丘 。 当你终于翻过父亲这座山 , 才会突然发现 , 原来这座山是那么小 。
两个父亲的目光都集中在孩子身上

于力凡私底下告诉我 , 他不会出国打球:“虽然我很喜欢冰球 , 但是我舍不得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弟弟 。 梦想和亲情之间 , 亲情更重要 。 ”
这是他的原话 。 听到这么小的孩子这样说 , 我内心非常动容 。 选择是对是错 , 可能最终也没有一个明确答案 , 但是你对孩子的态度 , 和这个态度背后的东西 , 深刻地影响着孩子 , 它会改变孩子和我们 。


孩子的课余时间大多都在上冰
很多年以前 , 有一个家长跟我说 , 如果我有钱 , 我也可以把孩子教育好 。
我当时充满疑惑 , 心想难道教育只是靠钱?有一天我做了爸爸 , 难道我要告诉孩子 , 我教不好你 , 你不快乐 , 是因为爸爸没钱?
我把镜头对准冰球队 , 这些被认为经济基础相对好的家庭 , 我意识到教育并不完全是钱能解决的问题 。
一方面是陪伴 。 冰场上的父母 , 短暂地抽离出大人的世界 , 被孩子们的体育激情所感染 。 两代人内心世界的贴近 , 要如何用钱来衡量?
城市里的生存压力大 , 像于力凡爸爸工作很忙 , 平时也没时间给孩子 。 他觉得就是因为有了冰球 , 对孩子多了些陪伴 。
另一方面 , 教育的过程 , 不只是孩子的成长 , 也是父母的 。
于力凡的爸爸大方承认 , 自己也不太会做爸爸 , 他享受和儿子一起摸索 。 这个成长的过程 , 是两个人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