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德华在《鲁豫有约》中讲 。
自己在刚出道的几年里 , 演技还是很受肯定的 。
大家也都并没有说他有偶像包袱 。
而这种说法 , 是自他1985年开始进军歌坛后开始的 , 因为歌手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 。
有没有道理?或许有 。
但另一件事情 , 可能被他自己忽略了 。
那就是当年的“雪藏” 。
所有人都知道刘德华是劳模 。
他也是香港影坛主角型演员中 , 拍片数量最大的一个 。
另外还有一个数据 。
如果刨除成龙和周星驰、郑伊健这三个演员 。
刘德华的商业电影在总作品数量中的占比 , 也很可能是所有演员中最高的一个 。
这种情况的发生 , 刚好就在“雪藏”风波之后 。
此前七部电影 , 只有一部商业娱乐类型的动作电影《毁灭号地车》 , 其他尽皆小众剧情片 。
而令他崭露头角的文艺电影《投奔怒海》 , 则有另外一个故事 。
摄影师钟志文推荐了刘德华 。
这个时候的刘德华 , 就已经表现出了“聪明”的本色 , 他觉得既然周润发这样的大明星都不接演 , 肯定其中另有缘故 , 于是径直找到周润发拍戏的地方去询问 。
周润发则在拍戏间隙一边吃饭一边和他聊 , 聊到最后说 , 你看你现在什么都没有 , 我和你聊了一个小时也不知道你是谁 , 所以你怕什么?
然后到了1984年 , 因为不肯与无线签长约 , 被晾在了一边 。
慢慢入不敷出 , 比如他自己说「那年碰巧谭咏麟开演唱会 , 闲着没事 , 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 于是就上「特高」帮忙划演唱会的票 , 每天向张国忠拿二百块的车马费 。 」
而这种情况 , 也就像那些失业又没能找到下一份工作期间的年轻人 。
人生其实大抵相似 。
以上情况 , 有没可能潜移默化影响刘德华的接片原则?
其实是真有可能的 。
比如像他在《鲁豫有约》里讲 , 自己也知道电影同质化与曝光率太高 , 会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 , 但商业嘛 , 是没办法的事情 , 也就是说他始终是偏商业角度考量的 。
这一点特别像王晶 , 而王晶则是因为小时候看着自己父亲王天林拍文艺电影 , 搞得家境窘迫 , 很早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赚钱的电影 , 这么几十年 , 他也确实一直都在这么干 , 哪怕拍到口碑撞墙 , 都绝不回头 。
拿同为天王的其他三人来讲 , 黎明从小家境优渥 , 郭富城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 又很晚熟 , 只有张学友从小家境就糟糕 , 所以他在早期也有一个疯狂接戏的阶段 。
而以1986年的王晶电影《魔翡翠》为标志 。
刘德华这架商业战车开始狂奔 。
从1986年到1995年的十年里 , 他接拍了75部电影 , 少数客串 。
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数量 , 冠绝同时代的所有人 。
而其中只有大约六部电影 , 可以勉强归入小众文艺类型 。
大部分都是比如王晶的《最佳损友》、《精装追女仔》、《至尊无上》这种搞笑、赌片类型 , 或者《肝胆相照》、《义胆雄心》之类的江湖片 。
而他能在那个年代里位列五大巨星 , 或者是影坛“四大天王” , 直至今天也是香港影坛的顶流人选 , 这与他相对亮眼的票房表现是分不开的 , 所以很难讲这种路线是对是错 。
但这种路线一旦开启 , 就很难停下脚步 。
因为经年累月的持续结果 , 是培养了大量类型片的观众 , 甚至包括在投资者和导演的认知里 , 你就是这样一个商业娱乐型演员 。
另外一个问题是 , 商业票房的诱惑 , 没有几个偶像派演员能经受得住 。
尤其商业娱乐电影的表演难度相比小众文艺要低很多 , 拍摄周期也较短 , 而如果去拍小众类型电影 , 一则耗时费力 , 二则票房大概率会较差 , 对演员自身的所谓“号召力”也必然有减损 。
从投入和产出比去衡量 , 自然也很容易做出选择 。
刘德华的天赋不算超强 。
但也起码应该是中等以上的资质 , 其学习能力以培训班全科优的成绩结业也可印证 。
而商业路线的数十年狂奔 , 致使其演技进步缓慢并固化较早 。
推荐阅读
- 罗伯特·帕丁森|反复被绿的罗伯特帕丁森成《新蝙蝠侠》主演,情场失意,商场得意
- 赵文卓|8天176万!赵文卓又拍了一部烂片,唯一的亮点是两个女配角
- 韩剧|过年必看的6部高分韩剧,每部都是精品,尤其是最后一部
- 明星|JK校服:我走起来,点在春日的碎片上
- 春晚|虎年春晚:12位新面孔,谁是你的菜?
- 谭咏麟|刘德华问谭咏麟: 希望下一季谁报名《时光》, 谭咏麟回复够笑三天
- 罗云熙|罗云熙出道11年,颜值在线的他为什么迟迟不火?
- 李连杰|明明网上很火的电视剧,你却一集也没有看过,你中了几部?
- 穿搭|打底裤已经“失宠”!今年冬天流行这三种裤子,时髦的女人都在穿
- 林生斌|林生斌的事件何时有结果?冬天都到了,离春天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