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亚洲性”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又往往仅被视为一个扁平的美学符号,欧美国家设计师对“亚洲”存在一种既迷恋又贬低的矛盾心态。参与展览的艺术家,一方面希望通过作品对此种文化同质化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又希望借这种外来者的凝视,更好地发现亚洲。
文章插图
作品:《旅行支票》;艺术家:萧崇。图片来源于艺术家及伦敦Emalin画廊。
越南裔德国艺术家萧崇镜头下的物品,在中国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编织袋。因为它结识、耐用、能装,中国的进城务工人员常背着这种尼龙材质的大包小包往返城乡,所以它也被称为“民工包”。这种尼龙袋随后输出到其他国家,虽然各国人民对它的称呼不一而足,却都不约而同指向了“移民”:在英国,它被叫作“难民包”;在德国,它被称为“土耳其包”(土耳其人是德国数量最大的移民群体);1983年,尼日利亚总统沙加里颁布非法移民驱逐令后,这些袋子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号,“加纳人必走”。
如果尼龙袋在国际上的广泛流传、使用、命名还在情理之中,当它作为一件价格不菲的时尚单品出现在法国奢侈品牌赛琳(Celine)2013年秋冬系列时,实在让人们大跌眼镜。享受同样命运的,还有中国上世纪家家必备的搪瓷杯、热水壶、暖水袋。这不禁让人怀疑西方审美的“东方主义想象”,同时又提醒人民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物件。
文章插图
作品:《群岛》;艺术家:卡尔·让·科鲁兹。采访人员肖舒妍摄。
在作品《群岛》中,悬挂在马尼拉传统的编制盘绳之上的,是多件由高端平纹布料制作的服装。这一面料由马尼拉本土时装品牌Carl Jan Cruz多年来与菲律宾当地的一家纺织厂共同实践、研发。但这种面料在亚洲已经有悠久的生产制造历史。在气候闷热潮湿的热带地区,这种透气性良好的布料是居民着装的不二之选。
法国品牌鳄鱼牌(LACOSTE)常被称为最昂贵的服装,其标志性的POLO衫采用的面料正与这一面料类似。在太平洋群岛上本土居民所穿着的传统面料,和法国中产阶级打高尔夫球时所穿着的属于同源,这也让人再次反思所谓的“亚洲性”。
采访人员丨肖舒妍
编辑丨张婷
校对丨卢茜
推荐阅读
- 马远|论生活态度我最服古人,不信你看古画里的寒冬雅事,你能做到几件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验之谈!四条千金不换的和田玉收藏秘籍
- 穿搭|打底裤已经“失宠”!今年冬天流行这三种裤子,时髦的女人都在穿
- 金牛座|和领导关系越好,越不要有这3种不尊重领导的行为,会被领导反感
- 穿搭|那些穿衣得体的中年主妇,都有三个穿搭好习惯,学会你穿也好看
- 大衣|见过世面的女人,冬季都爱“长大衣+牛仔裤”,配这几双鞋更时髦
- meta|元宇宙概念是什么意思?曝元宇宙时代的8大职业机会
- 高校|青训门槛有多高?巅峰榜第一的人也进不去职业,QG曾三次劝他试训!
- 美眉|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会穿“毛衣”很重要,美得像个小姑娘
- 色系|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别总穿黑色!试试这四种单品,洋气时尚还显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