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胡歌一战封神之后,错失《琅琊榜》的黄晓明,也重新找回了自信( 二 )


“黄教主”之所以遭到如此强烈抵制和不满 , 也并非观众对他本人偏见颇深 , 而是他这几年他确实把自己坑得不轻 。

凭借《大汉天子》一炮而红、起点颇高的“教主” , 自从2006年演完《神雕侠侣》之后 , 就好像被打开了“油腻开关”一样 。
在他“邪魅狂狷”的诠释下 , 孤傲狂放、至情至性的杨过 , 托了“教主”的“洪福” , 变成了一个放浪形骸、不学无术的“街头混混” 。
就连金庸先生都毫不避讳地评价道:“扮演杨过的男演员 , 好像在演一个很浮夸的小青年 , 就好像在勾引他师傅一样 , 那我就不喜欢了 。 ”

而《鹿鼎记》和《泡沫之夏》则成功把他“霸总式”的演技发挥到了极致 。
表演夸张、做作 , 用力过猛 , 邪魅歪嘴笑半永久 。
一遇到“霸总式”角色 , 黄晓明总能让观众产生生理性不适 。

正如于正所说:“演员想在表演过程中展示个人魅力的演技 , 都会被称为油腻 。 ”
油腻的表现 , 是心虚、自恋、挤眉弄眼和浮夸;而油腻的背后 , 是黄晓明对自己演技和能力的极度不自信 。
再回归到《琅琊榜》的话题上 , 有胡歌珠玉在前 , 黄晓明的不被看好更是成了合乎情理的既定事实 。
胡歌的梅长苏深入人心到什么地步?
由于剧中的“梅长苏”身中火寒之毒而弱不禁风 , 以至于现在还有很多观众看到胡歌 , 会下意识地觉着他身体不好 。

胡歌之所以能令人如此眼前一亮 , 也是因为梅长苏这个角色 , 和他之前的所有古装角色都太不一样了 。
这个角色 , 难就难在他的“多面性”:
在金陵民众眼中 , 梅长苏是弱不禁风、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而在朝堂之人心里 , 他是心狠手辣、身负奇才的谋士;但实际上 , 他是心怀天下 , 想要替父报仇、匡扶正义的“国士” 。
但在经过了几年话剧的沉淀之后 , 胡歌早已不是“李逍遥”那般跳脱的毛头小子 , 他在《琅琊榜》中的表演已经变得真正有厚度有深度起来 。
全程的表演都是“收敛”的 , 没有大开大合的表情 , 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 , 一切情绪的变化 , 都写在胡歌的眼睛里 。

明明没有什么表情变化 , 但无论是强颜欢笑、欲哭无泪 , 还是紧张压抑、故作深沉 , 观众都能立刻感受到 。 这样高超的处理技巧 , 怎能不让人为之叹服 。
胡歌用自己的眼睛 , 极致地体现了梅长苏的“隐忍”二字 , 彻底在观众心中把自己和梅长苏融合在了一起 。
透过梅长苏一人 , 观众便能够听到梅岭的瑟瑟风声 , 看到七万赤焰军在战场上奋力厮杀 , 感受到林家满门忠烈的铮铮傲骨 。
以至于梅长苏最后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的时候 , 无数观众都沉浸在悲伤里无法自拔 , 纷纷喊话编剧求复活 。
胡歌一战封神的前提下 , 黄晓明在第二部中挑大梁的压力可想而知 。

或许是“期望越小 , 惊喜越大” , 2017年《琅琊榜2》播出之后 , 黄教主成功地让大家惊掉了下巴:“这个拥有正常演技的人 , 居然是黄晓明?”
不得不感谢侯洪亮导演 , 正是他的一再坚持 , 才让我们看到黄晓明的确是有演技的 , 也让他重新找回了演员的自信 。
萧平章这个角色对于黄晓明来说 , 就好像是变魔术一般的“洗洁精式”祛油体验 。
好的导演能调教出好的演员 , 剧里的黄晓明既没有“邪魅狂狷” , 也没有“霸总油腻” , 而是深沉内敛、老成持重 , 颇有文武双全的大将风范 。
无论是和刘昊然的兄弟情深 , 还是和佟丽娅的儿女情长 , 他都诠释得恰到好处 。

顶尖的导演眼光同样是毒辣的 , 得益于侯洪亮导演在选角的时候坚持只看演员和角色的适配度 , 才使得教主有了这次宝贵的“祛油”机会 , 同时挽救了他濒临崩盘的口碑和急速下滑的演艺事业 。
与胡歌的“梅长苏”相比 , 黄晓明饰演的萧平章在整部剧中的占比并不重 , 27集就为了救弟弟而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 光荣“下线” , 后期剧情的发展则以刘昊然饰演的萧平旌的成长经历为主线 。

而《琅琊榜1》整部剧则都是围绕着“梅长苏”平反冤案、整治朝纲、匡扶明君这条主线而展开的 , 因此胡歌的戏份更为吃重 , 对演员的考验也更大 。
在角色的表演难度上 , 二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
“梅长苏”是个典型的“多面人” , 因此想要把角色“立”起来的难度更大 。
而“萧平章”性格温和忠良、稳重识大体 , 是非常传统的“一家长子”的形象 , 相对性格特点较为扁平单一 , 也更容易塑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