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偏好存在于考研、升学、求职各环节,如何扭转?

“不歧视第一学历 , 复试比较公平的院校盘点”“考研院校白名单!保护一志愿”……采访人员在社交平台上简单搜索 , 这类总结归纳的学校名单就映入眼帘 。 不论这些信息是否准确 , 如何“避坑”——尽量避开带着“第一学历偏好”之“有色眼镜”的学校报考 , 成了不少考研人的无奈“试错史” 。
前不久 , 北大教授胡俊因第一学历被本科生“质疑”上了热搜 , 引发了公众对于第一学历偏好的讨论 。 教育部也在其官网留言答复中进一步澄清 , “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学历 , 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 。 近日 , 人社部也发布相关通知 , 提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条件 。 然而 , 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 , 在人才筛选过程中 , “第一学历”作为评价标准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
【“第一学历”偏好存在于考研、升学、求职各环节,如何扭转?】为什么“查本科”会被不少用人单位默许成为一种“通用”标准?如何化解社会文化 , 乃至近几年来渗透进校园文化中的“第一学历”焦虑 , 建立公平、合理的选人用人观?毕业生面对这一现状应如何调整心态?采访人员进行了采访 。
1.或显或隐、或明或暗 , “偏好”存在于升学、求职各环节
“在招聘会上 , 当了解到我们专升本的背景时 , 所有的国企和央企都不招我们 。 最初各个公司的HR都说专升本可以报名 , 但到最后却和我们讲只招收全日制本科 。 ”校园资讯博主“成都高校新鲜事”晒出了四川某院校毕业生的求助 。
华东地区某985高校生命学院辅导员李虹(化名)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和所带研究生聊天时也曾听说过学生求职期间有类似遭遇 , “但主要是求职高校或研究所时 , 一般去企业的不会遇到 , 选调生、公务员的也不多 。 有的说是在简历筛选环节 , 第一学历会被‘筛查’;有的是在面试中被问及相关情况 。 ”
“我也观察到 , 自己学院有几位比较优秀的硕士生 , 申请读博但很多年都没成功 , 一问才知道本科是‘双非’院校的 , 还有一位不是全日制本科 , 他们总是在最后面试被淘汰 , 当然这也许不是全部因素 , 但很可能在申请高校看来 , 这个因素很重要 。 ”北京师范大学战略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建民说 。
对“第一学历”的挑剔 , 或现或隐地体现在招聘条件中 。 采访人员登录某博士生求职网站 , 在东北地区某师范类高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21年的招聘启事中发现 , 其对“高层次人才”“优秀博士(后)人才”的招聘条件均标明“(要求)物理、电子、电信、材料、化学相关专业”之外 , 还特意强调“应具有良好的本科、研究生教育背景” 。
究竟何为教育背景“良好”?“学校统一要求 , 除艺术类岗位外 , 本科、硕士毕业学校均须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 ”采访人员致电后在相关负责人的提示下 , 查看学校官网公告也发现了这一要求 , “当然如果科研成果突出 , 也可以‘额外考虑’下 。 ”这位负责人表示 , “还是主要看学术成果 , 对本科毕业学校 , 学校‘也会参考’ , 总之综合起来看吧 。 ”
除了明确在招聘条件中指明 , 更多“偏好”则体现在简历筛选、面试等求职环节 。 “对于高学历人才较为集中的大中城市招聘 , 筛简历时会要求硕士毕业于985高校 , 或者专业门类优势突出的院校;而对于第一学历 , 留下的简历我们会有个总量控制 , 80%应是211的本科或以上 , 如果求职者实习、社会实践经历很优秀 , 允许五分之一左右全日制本科即可 。 ”某总部位于华南的知名房地产企业一位HR(人力资源专员)告诉采访人员 , 不仅简历初筛时“第一学历”会是影响因素 , 在面试中 , 如果第一学历处于劣势 , “学历能力”这一项分值也会较低 , “需要靠其他项突出表现来弥补 , 才可能顺利通过 。 ”
2.“上进”标尺、充实“门面” , 指标固化背后有逻辑
那么 , 用人单位为什么认为第一学历是合理的筛选评价指标?
“首先当然是提高面试效率 , 降低校招环节成本 。 ”前述HR告诉采访人员 , “第一学历不仅反映求职者的学习能力 , 也影响着其交往面、接触人群 , 第一学历优秀人群往往因为同辈压力会有比较高的上进要求 , 对于招聘者而言是‘低风险’的选择 。 ”
也有用人者认为是否青睐、重视求职者的第一学历 , 会因岗位而异 , “招人这么多年 , 感觉第一学历优秀的是通常学校里的‘好学生’ , 他们对技术工作和理论工作更有热情 , 愿意啃‘硬骨头’ , 甚至还有‘技术强迫症’ , 比客户要求还要精益求精 。 所以核心技术研发类的岗位我倾向于选择一本高校或更好的 。 而后续学历代表一个人的自律性和自我规划能力 , 对于项目经理、市场、销售等对情商要求高的岗位 , 我会更关注工作以后的学习进修经历 。 ”一位北京互联网科技博主如是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