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有几千个病人的手机号,他说:病人是医生成长最重要的老师


存有几千个病人的手机号,他说:病人是医生成长最重要的老师
文章图片

2020年2月4日 , 大巴开在武汉空荡荡的大街上 , 安静得压抑 。
未知笼罩上空 。 直到此时 , 张继明才知道这趟征程的目的地是武汉洪山体育馆 。 24小时前 , 接到支援武汉的任务 , 他没有多想 , “我要报名 , 也应该我去” 。
张继明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 , 也是华山医院支援武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 , 先后在武昌方舱医院和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战斗了近2个月 。 如今已回归日常工作许久 , 他很少再谈起这段经历 。 因为新冠疫情 , 更多人知晓了感染病学和感染科医生的重要性 , 张继明也对中国传染病防控有了更多信心 。
“对病人好一点”是张继明工作的信条 。 作为复旦大学临床医学教授 , 他习惯拿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 2021年11月8日 , 张继明荣获2021年上海市统一战线(工作)先进个人 。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专访了张继明 。

存有几千个病人的手机号,他说:病人是医生成长最重要的老师
文章图片

张继明工作照 受访者 供图
去未知的战场
2020年2月12日下午2点多 , 张继明和同事在洪山体育馆外的停车场 , 把汽车当餐桌 , 趁着空隙吃盒饭 。 他说 , 医生平时中午不大吃饭 , “但今天方舱医院准备启用地下场馆 , 收治近300位病人 , 忙饿了 。 ”
回想起刚抵达“战场”的时刻 , 张继明坦言 , 摸不着头绪 。 那时 , 体育馆还在改造 , 一切都在和时间赛跑 。 经过29个小时的建设 , 武昌方舱医院建成 。 2020年2月5日深夜11点多 , 这家最早投入使用的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 。
一开始 , 方舱医院里几乎“什么都缺” 。 医生要记录 , 没有纸 。 环境要消毒 , 没有消毒药片 , 也没有水桶和拖把 。 “不能坐等 。 ”通过各种渠道 , 张继明和同事找到一家几十公里开外的工厂 , 总算在那里买到了清洁工具 。 “我看他仓库里还有脚垫 , 消毒脚垫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 ”
不止物资 , 经验也缺 。 作为方舱医院的副院长 , 张继明负责院感工作 , 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是张继明肩上的责任 。 尽管这个目标刚开始被认为不大可能 , “说实话 , 心里没底 。 ”紧绷一根弦 , 张继明带领团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制定了一系列院感管理制度和预案 , 编写方舱医院院感防控手册 。
在方舱 , 有着各种各样的状况 。 张继明说 , 最艰苦的时候 , 其实是作为医生的职业本能在支撑自己 , “看到病人以后 , 就没有什么其他想法了 。 ”

存有几千个病人的手机号,他说:病人是医生成长最重要的老师
文章图片

张继明在武昌方舱医院与病人交流 。 受访者 供图
他记得 , 当时有一位病人情绪很大 , 也不配合治疗 。 跟病人聊天后 , 才得知他的老伴不久前刚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 从发病到死亡只有十几天 , 病人无法接受:“像做梦一样 , 怎么可能人就没了 。 ”张继明拍拍他 , 只能在一旁慢慢安慰 。
悲伤、焦虑、急躁 , 同样散落在方舱的其他角落 。 “我们还是有把握的 , 很快就会好 。 ”这句话 , 张继明对病人说了很多次 。 没有特效方法 , 用“话”疗慢慢治愈他们 。 之后 , 广场舞跳起来 , 调节心情的同时 , 也是筛查病情的一种方式 。 方舱里 , 开始有了转机 。
2020年3月10日 , 武昌方舱医院完成使命 , 成为最后一家休舱的方舱医院 。 张继明也做到了出征时的诺言——“带着所有人平安归来” 。 除了汗与泪 , 留在武汉的 , 还有6公斤体重 。

存有几千个病人的手机号,他说:病人是医生成长最重要的老师
文章图片

【存有几千个病人的手机号,他说:病人是医生成长最重要的老师】张继明(中间)在武昌方舱医院与病人合影 。 受访者 供图
对病人好一点
进入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博连读前 , 张继明在家乡的镇医院做过六年医生 。
张继明的家乡在大别山区 , 那时贫穷落后、缺医少药 。 1984年 , 从河南新乡医学院毕业后 , 他成为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第一个回乡工作的大学生 。 除日常看诊外 , 他还和防疫站的工作人员一起 , 挨家挨户给村民采血 , 筛查丝虫病 。 每年夏天 , 就到村民家中 , 房前屋后喷洒防蚊灭蝇药水 , 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