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药|全球首款新冠口服药获批上市 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二 )


中和抗体由新冠肺炎康复患者血清中分离获得 , 针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 , 包裹其侵入细胞的功能区域 , 阻碍病毒对细胞的感染过程 。 由于具有研发快、特异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小 , 疗效确切性强的特点 , 中和抗体可快速应对突发的大规模流行感染 。
在新冠病毒中和抗体领域 , 诸多药企也有布局 。 其中走得比较靠前的是再生元/罗氏、礼来制药/君实生物的双抗疗法 , 它们均已获得美国紧急使用授权 , 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新冠肺炎患者 。
特效药|全球首款新冠口服药获批上市 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华盛证券
而相比小分子口服药 , 中和抗体药物有一个优势——不仅可以用于治疗 , 也可以用于预防 。 再生元、礼来制药的双抗疗法即获批用于“特定人群的暴露后预防” 。
其中 , 特定人群代指两种:其一 , 不适合接种疫苗的人群 , 二是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突破性感染的人群 , 他们可能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 , 要预防其发展成重症 。 因此 , 中和抗体药物又可视作疫苗的补充 。
不过 , 中和抗体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缺点:
首先 , 中和抗体只能保证短期预防 , 需要每1个月或每2个月打一针;
其次 , 病毒变异或导致疗效降低 。 不同的新冠中和抗体药物靶向不同的表位 , 应对不同的变异病毒效果存在差异;
最后 , 成本高昂 。 中和抗体药物中含有的蛋白量较高 , 产能受到限制 , 因此成本和价格也相对较高 。 今年年初 , 美国政府宣布将以约26.3亿美元的价格购买125万剂再生元的新冠中和抗体 , 平均每剂价格超过2000美元 , 约是Molnupiravir每疗程价格(706美元)的三倍 。
综合来看 , 小分子口服药和中和抗体各有优劣 , 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 , 且针对的受众有别 , 还能针对疫苗的“极限”效果予以补充 。 未来 , 疫苗、小分子口服药、中和抗体药物三者将构成抗击新冠病毒的组合拳 。
重构“新冠”相关市场格局?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 , 此前在Molnupiravir的“刺激”之下 , 不少企业随即公布了其新冠治疗药物的最新进展 , 尽量让自己“不落下风” , 譬如:
君实生物就在上月初宣布 , 与旺山旺水生物医药达成合作 , 双方将共同承担口服核苷类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VV116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开发和产业化工作;
开拓药业也公告称 , 普克鲁胺治疗住院新冠患者的III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已在美国的临床中心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及给药;
腾盛博药于10月10日披露 , 在BRII-196/BRII-198联合疗法的ACTIV-2三期临床研究取得积极数据基础上 , 向FDA递交了新冠中和抗体BRII-196/BRII-198的紧急使用授权申请;
另外还有绿叶制药的LY–CovMab、复宏汉霖的HLX70、济民可信的JMB2002、神州细胞的SCTA01尚在早期临床阶段 。
然而 , 其中以新冠中和抗体主导的药企 , 像开拓药业、腾盛博药等股价今日都应声下跌;新冠疫苗概念股中国生物制药、沃森生物、智飞生物亦是如此 , 均受到了Molnupiravir获批消息的冲击 。 不过 , 这并不能指向各自的市场表现 , 未来市场格局难下定论 。
如前文所言 , 疫苗、特效药能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分别发挥作用:第一个阶段是预防 , 主要依赖自身防护和疫苗;第二个阶段暴露预防 , 依靠部分中和抗体;第三个阶段是确诊后治疗 , 以中和抗体和小分子药物的治疗为主 。
在新冠疫苗方面 , 即便疫苗已实现大范围接种 , 但加强针的落地也意味着新冠疫苗的供需拐点或尚未达到 , 新冠疫苗还将是各疫苗公司重要的业绩支柱 。
国信证券研报此前测算 , 按照现阶段疫苗提供的免疫保护仅能维持6个月到1年左右的情况 , 要满足全球人口达成初步群体免疫 , 再加上每8~10个月对全球80%以上人口进行加强免疫的条件 , 预计在2022年底新冠疫苗可达到供需平衡 , 之后每年约需要80亿剂稳定加强免疫需求 。
在新冠特效药方面 , 瑞德西韦2020年H2实现销售收入28.11亿美元 , 2021年H1实现销售收入22.85亿美元 , 足见市场对于新冠药物仍然表现出强烈的需求 , 未来新冠特效药还将享受一定的市场红利 。
【特效药|全球首款新冠口服药获批上市 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简言之 , 未来不论是疫苗 , 还是中和抗体药 , 亦或是小分子药 , 市场需求均将持续一段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