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刷屏!院士拿布袋领回这个一等奖......( 二 )


文章图片

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异想天开”
赵东元自称“造孔之人” , “相当于拿个凿子 , 在你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 。 而各种“异想天开” , 如今已经成为赵东元及其团队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
有一次 , 他带儿子去乐高世界玩 , 看到各种大型组装构件 , 他便联想 , 在微观世界能不能也用各种功能基元搭建形成孔洞?随后他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介孔材料合成方法学中的模块化组装 。
又有一次 , 他去医院探望一名韧带断裂的病人 , 医生需要用一个高分子韧带将断裂处连接起来 , 再让韧带重新生长 。 他又开始琢磨 , 能不能定向把两个孔给嫁接起来?他把想法告诉学生 , 一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寻找能够在微观环境下把两个孔慢慢诱导过来的材料 , 再通过化学作用合在一起 。 这项研究 , 目前也已取得初步成果 。

朋友圈刷屏!院士拿布袋领回这个一等奖......
文章图片

赵东元出生于沈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 没有接受过什么特别的训练 , 但他从小就喜欢刨根问底 , 梦想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 。 因此 , 他也特别鼓励青年大学生和青少年敢于“异想天开” 。

朋友圈刷屏!院士拿布袋领回这个一等奖......
文章图片

因此 , 即便工作再忙 , 他也没有放下科普 。 从为中学生开讲座、录制网课 , 到主编《十万个为什么(第六卷)》 , 但凡能给青年人带去启发的事 , 他一件也没有落下 。

朋友圈刷屏!院士拿布袋领回这个一等奖......
文章图片

他从不为学生设限 。 平时指导学生科研 , 他会给个大方向 ,但不会告诉学生具体怎么去做 ,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 顾栋记得 , 自己有次为了投一篇文章 , 在国外联系赵老师 , 没想到老师立刻回复 , 那时国内已是凌晨一两点钟 。
赵东元还坚持为本科生上《普通化学》17年 , 一周两次课 , 他几乎从未缺席 。 即使前一天还在外地开会 , 他也一定连夜飞回来上课 。
赵东元说过:“我真的愿意做科研 , 因为科研面对的全是新鲜事物 , 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 。 ”
很多学生发邮件请教他:到底具备什么条件 , 才能进您的实验室工作?赵东元回:没有别的 , 我唯一的条件就是你要爱科学 , 要有志于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 。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陈垠杉)综合:中国青年报(采访人员:王烨捷 2021-11-04 04版)、复旦大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