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郭靖”夫妇坚守“孤岛”:这里或可变成最美观光点( 二 )


汪瑞雪的儿子可以说是在“岛”上长大的——刚满月 , 就被抱上了“岛” 。 “夏天天气热 , 大人午睡 , 他不睡 , 一个人骑着滑板车在过道里玩 , 所幸没有冲到湖里 。 ”说起儿子小时候在“岛”上的趣事 , 汪瑞雪笑了起来 。
到了上学年龄 , 儿子不得不下“岛”跟着老人生活 。 今年9月送儿子去读中专 , 汪瑞雪特地在朋友圈寄语儿子:“争做一个将来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汪瑞雪坦言 , 在“岛”上值守这么多年 , 他不是没有埋怨的时候 , 但是 , 真要换个岗位 , 他想想又有点舍不得 。 今年2月 , 汪瑞雪住院时 , 大伙来看他 , 他问得最多的还是巡湖情况怎么样 。
武湖巡湖管护一部共有4名管护员 , 除汪瑞雪夫妇外 , 还有两人——“老万”万新民、“三哥”汪双文 , 分别是2015年、2017年上“岛”的 。 在他们眼里 , 汪瑞雪年纪最小 , 却是在这里值守时间最长的 , 真不容易 。
屋内一尺高的水痕仍清晰可见
“岛”上最难的事情是散步 。 每次休假回家 , 胡海英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拉着汪瑞雪出门散步 。 去年 , 大家一致同意添置了一台跑步机 , “岛”上算是有了一个“散步”的地方 。
汪瑞雪和管护员们日常出去巡湖 , 胡海英会收拾一下屋子、洗衣服 , 并准备大伙下一餐的食物 。 “我的衣服不知道被吹跑了多少件 。 ”“岛”上风大 , 尽管胡海英把晾衣绳打结挂衣服 , 但是还是不行 。 大多数时间 , 她只能把衣服晾在房间里 。

武汉“郭靖”夫妇坚守“孤岛”:这里或可变成最美观光点
文章图片

汪瑞雪夫妻在屋内整理出湖日志 。 采访人员金振强 摄
2016年汛期 , 屋内进了一尺深的水 , 水痕如今还清晰可见 。 那天下暴雨 , 一楼的东西来不及搬 , 都被淹了 。
队里给每个人添置了衣柜 , 汪瑞雪和胡海英的并在一起 。 一排浅黄色衣柜加上粉红色牡丹花床单 , 让这里有了家的气息 。
他们岸上的家在离保护区不远的湾子里 , 胡海英经常会向那边眺望 。 她说 , 从“岛”上望过去 , 可以看到湾子里的树 。
天凉了 , 这几天晚上 , 胡海英有点咳嗽 。 不过 , 她操心的不是这个事 。
由于巡湖人手紧 , 一个月只能休息4天 , 大家还得轮着休 。 趁“三哥”汪双文吃早饭的时候 , 胡海英跟他打商量:“我的儿子每周五下午从学校回来 , 女儿隔周双休回来 。 快到周末了 , 我想着能不能调休 , 好回去一趟 , 给孩子们做个饭 。 ”“三哥”爽快地同意了 。
有的偷钓者经常“打游击”
武湖巡湖管护一部负责的水域面积约1万亩 , 在武湖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个管护点中管护面积最大、最偏远、管理难度最大 。
傍晚6时许 , 汪瑞雪穿上冲锋衣 , 提上手提灯 , 解开快艇的缆绳 , 和队员开始了每天例行的夜巡 。 这次是他们一天中的第三次出发 。
“注意看有没有地笼 。 ”汪瑞雪提醒 。 鱼虾进入地笼后就很难出来 , 地笼在渔业管理中被列为禁用渔具 。
汪瑞雪和队员配合默契 , 一个驾驶快艇在水面平稳行进 , 一个沿着快艇舷把锚锭沉入水中 , 沿路摸排隐匿于湖水中的地笼 。 如果有地笼 , 就会被锚锭带住 。

武汉“郭靖”夫妇坚守“孤岛”:这里或可变成最美观光点
文章图片

汪瑞雪(左)、胡海英驾驶快艇巡湖 。 采访人员金振强 摄
快艇行驶到容易出现偷钓现象的重点区域 , 汪瑞雪起身站直 , 眼睛紧盯着湖面 , 手提灯的强光形成光柱 , 不时照向沿湖岸线 。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晚上8时许 , 四周村湾里都安静下来 , 只听见快艇发动机发出的响声 。 平时巡湖时 , 大家都要保持安静 , 这样才不容易被偷钓者发现 。
近段时间 , 天气持续晴好 , 气温回升 , 偷钓者也随之而来 。 10月21日 , 在新洲仓埠河道附近 , 他们一连发现3处有人偷钓 , 其中一处就有6人;10月23日 , 在黄陂六指石头咀 , 他们收缴了两副地笼;10月24日 , 在黄陂六指葫芦山区域 , 他们连收两根鱼竿 。 快艇后座有他们不久前刚收缴的一根鱼竿 。 “这是海竿 , 一甩出去起码有30米远 。 ”
“有的偷钓者还会‘打游击’ 。 你走了 , 他就来了;你来了 , 他就走了 。 ”对不听劝阻、屡教不改、行为恶劣的偷钓者 , 他们会向辖区派出所报告 , 由公安机关处理 。
汪瑞雪面对偷钓者会借机普法:“我们这里是黄颡鱼国家级保护区 , 禁止一切捕捞行为 , 包括垂钓!守护好这个国家级保护区是我们的职责!”每次 , 汪瑞雪都会重重地强调“国家级”3个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