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常备新冠抗病毒药何时实现?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详解


家中常备新冠抗病毒药何时实现?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详解
文章图片

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 。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药学院官网
通过广泛的新冠疫苗接种 , 将新冠“降级”成流感是许多人期盼的目标 。 而当人们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后 , 早期病患在家就能立即服用有效新冠抗病毒药物 , 有效治疗疾病 , 并且能够防止病人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或死亡 , 避免对医疗系统造成难以缓解的压力 , 也是实现新冠像流感一样治疗的重要一环 。
近期口服新冠抗病毒药物研发传来好消息 。 10月11日 , 默沙东向FDA提交了Molnupiravir(莫努匹韦)的紧急使用授权申请 。 如果该药获得授权使用 , 将成为首款口服小分子新冠抗病毒药物 。
【家中常备新冠抗病毒药何时实现?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详解】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 , 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研发生产出了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 , 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研发也进展迅速 , 全球已有多个抗体药物上市使用 。 相比于新冠疫苗和新冠中和抗体药物 , 口服新冠抗病毒药物研发进展就显得略微滞后 。
口服新冠抗病毒药物研发难在哪?有哪些值得期待在研的口服新冠药物?目前取得进展的口服新冠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如何保障国内新冠病例将来能够用得上、用得起口服新冠抗病毒药物?10月14日下午 , 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接受澎湃新闻采访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
口服药物优势明显 , 但研发难度更大
从新冠药物全球研发进展情况来看 , 速度最快的是生物大分子药物 , 主要为抗体类 , 包括单药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和联合使用的“抗体鸡尾酒疗法” 。
今年8月“中国生物CNBG“官网宣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杨晓明团队发现针对Delta变异毒株有效的单克隆抗体"2B11" , 其对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已在小鼠模型中得到验证 , 临床申报工作正有序推进 。
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博药合作研发的“抗体鸡尾酒疗法”——BRII-196/BRII-198联合疗法的研发进展也较快 。 此前腾盛博药相关负责人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 国际三期临床研究取得积极结果 , 药物距离获批仅一步之遥 , 预计今年年底或可在美国获批使用 。
“对于致病原因确定的疾病靶点以及机制 , 开发抗体的技术手段和路径非常成熟 , 所以抗体药物开发相对而言更快一些 , 特别是对于新冠病毒 , 可以从新冠病毒感染康复后的患者身上分离有效的中和抗体 。 ”丁胜认为 , 新药的研发充满了不确定性 , 新冠疫苗和中和抗体药物研发成功是一件非常理想和幸运的事情 , 但并非意味着新药研发就是如此简单快速 , 很多药物研发都是经历长时间无数次失败才可能成功 。
与生物大分子药物相比 , 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机理多种多样 , 可抑制病毒的侵入以及病毒的复制、组装和释放等各环节 。
尤其是在小分子药物开发中 , 目前在许多国家已经获批使用的小分子药物瑞德西韦 , 以及此次默沙东申请授权使用的莫努匹韦都是属于“老药新用” 。
丁胜表示 , 这两个小分子药物之所以进展更快 , 是因为之前已经有过相当多的投入和研究积累 , 把它新用到新冠病毒上 。 例如瑞德西韦此前是针对埃博拉病毒 , 曾经它也对SARS和MERS病毒进行过测试 , 在新冠爆发后瑞德西韦得以快速进入临床三期试验 。
口服小分子药物进展略显滞后的原因还有其本身的研发难度 。 丁胜告诉澎湃新闻 , 开发一个口服小分子药物 , 确实是比开发一个静脉注射的药物有更多的要求 , 速度也更慢一些 。 小分子成药需具备一系列比较优化的属性 , 首先 , 这个药物分子针对病毒里的靶点要有足够的亲和力和选择性;其次 , 和生物大分子药物相比 , 化学小分子药物由于分子较小 , 其与靶点的相互作用一般更有限一些 , 作用的亲和力和选择性就更低 , 研发难度加大;再者 , 研发口服的小分子药物还需解决药物的吸收以及代谢等一系列问题 , 确保药物在体内的疾病组织和器官有足够的药效浓度 。
“从整体上来看 , 研发出一个有效的口服小分子药物肯定要比静脉注射药物花费的时间要长 。 ”丁胜说 , 但是能够研发成功的口服小分子药物却有许多优势 , 例如使用方便 , 生产成本低 , 可常温保存等 。 这些对药物分子的要求都需要时间和投入打磨 , 有些药物哪怕就是花了时间也打磨不出来 。 瑞德西韦就是这样 , 这个药的终点就是静脉注射 , 它的化学结构就注定它很难做成口服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