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粉碎性骨折?算啥!( 三 )


每一个“待命”背后 , 都是一个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宜宾地勘院人 。
地震发生时 , 家住17楼的技术员段召强正准备带着孩子睡觉 。 高楼的摇晃程度很厉害 , 把一家三口吓得魂不守舍 。
惊魂未定地下了楼 , 段召强把爱人孩子安排进了车里 , 神情凝重的扔下一句“我去单位一趟吧 , 灾区估计情况有点恼火!”就匆匆离开了 。
2018年 , 参加过整整一年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的段召强 , 职业的敏感告诉他 , 这次地震的危害有多大 。
作为一名专业的基层技术人员 , 救灾 , 是他的第一念头!
18日凌晨1点30分 , 宜宾地勘院组织的第一批抗震救灾小分队正式出发 。
红色的地矿队伍里 , 有一位戴着眼镜 , 稍显年长的老技术队员特别引人注意 。
他 , 腿脚有点不利索 , 但灾害现场指挥有力 , 思路清晰 。
他 , 就是地勘院教授级高工肖汉全 。
“肖总 , 长宁硐底大桥山体崩塌道路受阻 , 情况紧急 , 需要我们支援开展紧急勘察!”
接到命令 , 来不及多想 , 肖汉全就随同队伍一起去往硐底大桥 。
连结珙县和震中双河的生命干道 , 除了被巨大山体垮塌的飞石拦断外 , 头顶还有飞石不断落下 , 十分危险 。
肖汉全常年野外工作落下的腿疾 , 地勘院众所周知 。 硐底大桥的排危工作太危险 , 同志们不同意肖汉全上 , 但他坚决不服从安排:
“我是指挥长 , 我必须上去!”
“我经验丰富 , 我必须到场!”
余震不断中 , 人在岩上爬 , 石头在头上飞 。 一瘸一拐的肖汉全 , 用他的镇定自若 , 带领队员们在危岩上攀爬 , 出色地完成了现场踏勘工作 , 全面掌握了四处地灾隐患点 , 其中 , 包括三处高危崩塌点和一处路基沉降 。
“最开始我们也怕得很 , 一直祈祷不要再有余震 。 后来 , 看到肖总一瘸一拐地在前面攀爬 , 我们反而不怕了!”同行的技术员小刘 , 提起此事就泪眼婆娑 。
从18日凌晨到18日深夜 , 顾不上片刻休整 , 一身泥水的肖汉全一边给脚敷上药膏 , 一边和队员连夜撰写调查报告 。

右手粉碎性骨折?算啥!
文章图片

19日 , 宜宾地勘院完成路面清障及危岩除危工作 , 半幅应急通行 。 7月初 , 生命通道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 硐底大桥基本达到正常通行能力 。
“我们是专业队伍 , 老百姓看到了我们 , 他们就更有希望、更有安全感 。 ”面对《人民日报》采访人员的采访 , 肖汉全的话 , 带着地质队员特有的质朴 。
“6.17”长宁地震 , 宜宾地勘院集团公司共派出工程技术人员93人、汽车30辆、无人机8架 。
这 , 就是地矿铁军的使命与担当 。
让我们再回到2020年8月8日 , 姚家嘴地质灾害现场 。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 , 姚家嘴中段发生崩塌地质灾害 , 崩落石块造成车辆受损、人员受伤 , 并造成G547宜兴线道路中断 。
更严重的是 , 坡上还有大量松散危岩体 , 若再遇暴雨等不利自然因素 , 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崩塌 , 严重威胁着坡脚公路上的过往车辆及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
接到宜宾公路局紧急支援的请求 , 年轻的技术员周鉴不惧危险主动请战 , 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 带领队员们紧急启动无人机遥感测量及现场应急调查工作 。
由于正处汛期 , 灾害突发位置位于南广河右岸 , 风口之上 , 风力很大 , 无人机几次试飞都以失败告终 。
周鉴一边通知队员们继续试飞 , 一边联系三维激光扫描仪开启采集工作 。
狂风 , 挡不住队员们专业娴熟的反复操作;
河水 , 阻不断队员们灾害治理的坚定脚步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下午4点 , 无人机和扫描仪收集的坡面航拍图和灾害点精准三维模型图全部拿到 , 周鉴对本次崩塌灾害有了更直观和专业的研判 。
为了保障第一时间通车 , 周鉴选择了长期驻守姚家嘴 。
“十一”国庆中秋大假 , 周鉴一家原本要回老家 。 考虑到工期很紧 , 他“鼓起勇气”给爱人请假 , 以春节陪伴作为礼物 , 换来了“十一”驻守姚家嘴继续奋战 。
67天 , 1608个小时的坚守 。
【右手粉碎性骨折?算啥!】2020年10月14日 , 宜宾人民心系的姚家嘴路段终于正式通行 。
“两个月 , 这不仅仅是通车了 , 更是通知我可以正式回家了啊!”通车现场 , 看着来来往往飞驶的车流 , 周鉴开心又愧疚:“作为一名地灾工作人员 , 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