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财务造假一年半后“起死回生”?探店调查瑞幸咖啡

几乎所有人都以为,经历了造假风波、退市、董事会内斗、门店大面积关闭等一系列问题后,瑞幸或许就此沉沦,落得自生自灭的下场 。
但谁也没想到,一款“生椰拿铁”的爆发把瑞幸拉出泥潭,瑞幸也于2021年5月实现了集团整体盈利 。
早在2021年1月,瑞幸咖啡董事长兼CEO郭谨一在全员信中表示,截至2020年11月,瑞幸超过60%的自营门店实现单店盈利,计划2021年实现整体盈利 。
而5月、6月连续盈利数千万元,也让瑞幸提前完成了盈利目标 。
所有这些迹象给人一种感觉:瑞幸仿佛被救“活”了 。
【财务|财务造假一年半后“起死回生”?探店调查瑞幸咖啡】改变中的瑞幸咖啡
凤凰网科技在走访中发现,购买“生椰拿铁”的消费者并不如想象中的这么多 。
工作日的8:30~10:30、12:30~14:30、16:00~18:00时段,凤凰网科技走访了国贸、双井、金台夕照附近的多家瑞幸门店 。
在第一个时间段,国贸附近的3家门店以及金台夕照附近的6家门店,订单量最多平均在300单左右,品类多为普通的美式、拿铁等,生椰拿铁只占20%左右 。
在第二个时间段,双井和国贸附近的门店,平均订单量在250余单,多为瑞纳冰系列,以及夏日冰咖等,生椰拿铁占比30%左右,比早上略高 。
而在第三个时间段,金台夕照附近3家门店,订单量均不高,且鲜少有点咖啡的消费者 。
尽管上述瑞幸门店多为20~30余平的小店,店内座位稀少,有的甚至不提供座位 。很多顾客在拿到某款网红饮料后,完成拍照、修图、上传一系列操作后,才开始慢慢“品尝”,“味道都差不多,没啥太大区别,但是真的是很好看啊!”某位顾客与身边的同伴说 。
“不只是生椰拿铁,瑞幸刚开始出的瑞纳冰系列,我把每一款都尝了一遍 。”王丹表示,并不是因为瑞幸有多好喝,而是因为便宜,“每次出新款,价格都会压的很低,羊毛不薅白不薅 。”
王丹说,当时使用各种券每杯几乎在9.9元,现在同样的饮料要32元,即便用券也要25元左右,已经无法让她产生购买的欲望 。
不仅如此,也有很多顾客表示,“瑞幸的咖啡越来越不像咖啡”,“美式也越来越难喝,如果没有折扣,绝对不会买” 。
面对日益“挑剔”的消费者,以及本就复杂多变的咖啡市场,瑞幸又该如何真正“重生”,而不仅如昙花一现般博人眼球 。
从财务造假事发至今已经一年半的时间,推新品、出周边,越来越契合年轻人口味的瑞幸,能否就此驱散阴霾,在多变的咖啡市场中找回曾经的尊严?
今非昔比的咖啡市场
短短两年不到,咖啡市场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大洗牌,曾经的主要玩家连咖啡关闭了所有线下门店,往零售商转型;“智能咖啡机”莱杯咖啡也被咖啡之翼收购,而后起新秀们三顿半、永璞咖啡、隅田川等品牌纷纷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迅速占领速溶咖啡场景;Seesaw、TimHortons等外资品牌也加速了门店扩张计划,一时之间咖啡市场波澜再起 。
据凤凰网科技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上半年,便有Seesaw、鹰集咖啡、时萃Secre等14个咖啡品牌完成了融资,融资金额近70亿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IDG资本、腾讯创投等头部投资机构 。
有数据显示,自从2018年开始,中国的开放市场便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
2018年中国咖啡消费量为6.2杯/人,市场规模达到569亿元;预计到2023年中国咖啡消费量为10.8杯/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806亿元,上升空间较大 。
而除了“正经”的咖啡品牌,新茶饮品牌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入局咖啡市场 。
比如奈雪的茶,在2020年底直接开了家主营咖啡的“奈雪PRO”店,上线多款咖啡饮品;喜茶也通过投资的方式,入局咖啡赛道,结合果汁、气泡水等产品推出多种咖啡产品 。
反观瑞幸,这个曾与星巴克对标的品牌,在成立初期靠疯狂补贴做大市场,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后来因为财务造假及持续的亏损跌下神坛,口碑一落千丈 。
而今重返市场,瑞幸不仅要面临与星巴克的厮杀,还要随时关注来自新生势力的多层“夹击” 。
在凤凰网科技的走访中发现,瑞幸的门店可以说是与星巴克相伴相生,仅国贸、金台夕照附近,以1.5公里为半径辐射,便有7家瑞幸、8家星巴克,且分布较为密集;而costa、Tim、seesaw则只有零星几家,分布较为分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