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都街头的六旬“老Tony”都有啥绝活?

转自: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静 贺劭清
将刚剪好的发型修剪整齐,用小毛刷沾上香皂泡沫扫过面部,一把小刀沿着脸颊、嘴唇四周将胡须刮干净……虽已立秋,但成都天气仍酷热难耐,为顾客理发、修面后,年过六旬的街头理发师张伯松没有马上休息,而是拿起工具清理地面。
成都|成都街头的六旬“老Tony”都有啥绝活?
文章插图

张伯松为客人修面。陈静 摄
在成都市武侯区中环神仙树公交车站下,张伯松的街头理发摊已经摆了20年。在这里不仅能享受到理发和修面的服务,还能体验到许多传统理发“绝活”——掏耳朵、剃婴儿头、洗眼睛、掰颈子(颈部按摩)。
张伯松1958年生于四川资阳,11岁开始学习理发手艺,14岁出师闯荡,1998年来到成都发展。谈及自己身负的传统“绝活”,这位理发师流露出自豪之情。他拿起身旁小木板上的工具介绍:“这个条剪、推剪、篦子、鹅绒耳掏已经20多年了。有些工具已经没地方买了,有些工具是自己做的,如果丢了就没了。”
成都|成都街头的六旬“老Tony”都有啥绝活?
文章插图

张伯松的街头理发摊已经开了20年。陈静 摄
每年除了春节、国庆节等大型节假日,张伯松几乎每天都会来摆摊。他说,自己每天会接待10多个客人,以附近居民和工人为主。最近因为天气炎热,早上和晚上的客人较多,他一般早上8时左右到,晚上8时左右离开。
“我们工地上大概有一半的人都在张师傅这里理发。”来自四川南充的工人李其书常常带新来的工友一起找张伯松理发。“我们主要是觉得实惠。而且张师傅比较仔细,刮胡子很干净,很多理发店都不会修面。”
成都|成都街头的六旬“老Tony”都有啥绝活?
文章插图

张伯松展示自己的工具。陈静 摄
今年34岁的刘佳也喜欢张伯松的“修面”服务,原本常去理发店的他在一年多前偶然体验了一次街头理发,便自此成为常客,不到一月就会来一次。“这里比较空旷,吹着风看着绿色植物很舒服。我还会经常掏耳朵,很安逸。”
“我觉得到街头理发不仅是为了节约,还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人情关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认定的地方、认定的理发师。”和刘佳同来的还有他的父亲刘贵高。刘贵高是张伯松10多年的老顾客,每次来都会按照惯例剪成小圆头或剃成光头。
成都|成都街头的六旬“老Tony”都有啥绝活?
文章插图

张伯松为客人掏耳朵。陈静 摄
刘贵高说,近年来,他发现成都的街头理发越来越少,“我觉得街头理发更自由,不拘束。即使以后城里没有街头理发了,我也要骑车去城外找,再远都要去。”
张伯松用传统手艺为成都带来温暖的同时,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这些高楼是慢慢建起来的。”张伯松说,自己出摊的地方曾是一片荒地,有放录像的、卖百货的、开馆子的,就像一个集市。
成都|成都街头的六旬“老Tony”都有啥绝活?
文章插图

收工后,张伯松骑车回家。陈静 摄
“那时成都只有二环,我是看着中环路修起来的,我还建议工作人员在中环高架桥下画宣传画。这样不管是成都市民还是外地人,他们躺在这里理发时就可以看见头顶的成都文化。”顺着张伯松手指的方向看去,高架桥下方共有四幅宣传画,分别绘着2021年成都大运会的口号“爱成都迎大运”、拿着火炬的大运会吉祥物“蓉宝”等图案。
“很久之前,就有人建议我开个店面,我一方面是考虑到租金贵,一方面是喜欢这里,觉得自由、热闹。我现在还不觉得累,打算再干几年。”20时左右,街边的路灯亮了。估摸着已经没有客人再来,张伯松起身将工具打包放在自行车前筐,把椅子倒扣在后座,在初秋的凉风中骑车回家。
原题为:《六旬街头理发师在成都:继传统理发“绝活” 见证城市变迁》
成都|成都街头的六旬“老Tony”都有啥绝活?】来源:中国新闻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