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成立“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 二 )


在一处住宅区 , 几个人拎着装满垃圾的床单 , 来回走了好几趟 。 “我家里进了水 , 这些东西都不要了 , 收拾收拾 , 这已经第5趟了 , 马上就完事儿 。 ”居民李先生说 。
“东西锈了 , 留着自家用吧”
沿比干大道往太公路走去 , 一家饭店的大门被洪水“冲开” , 店主只能用板凳垒起来顶住卷帘门 , 将店里的所有餐具、厨具和桌椅搬出来晾晒 , 家人在里面用拖把擦拭地面 , 准备重整旗鼓 。
旁边一家五金市场 , 店主正在门前用钢丝球刷洗着角铁和合页 。 “这些东西锈了 , 卖不出去了 , 但是扔了可惜 , 留着以后自己家用吧 。 ”店主的儿子正在帮着给清洗过的铁器浸油 , 防止二次生锈 。
在比干大道上 , 还有部分积水 , 消防员们正在清理 , 一些居民已经忍不住想要回家了 , “不碍事 , 这点水不影响生活了 。 ”
文/本报采访人员 朱健勇 王浩雄
摄影/本报采访人员 王浩雄
指尖上的救援
灾情突袭 互联网“链接”起民间救援力量
7月20日 , 北京 , 天气晴朗 。 下午5点 , 和成千上万备战考研的学生一样 , 留着短发的北京工商大学大三学生赵佳琪和室友娄义坤刚刚做完一套英语模拟试题 , 拿出手机稍作休息 。
此时 , 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张敬舒正在旧金山一家酒店准备回国 。 因为时差关系 , 她睡前习惯性地看了看手机 。 “河南特大暴雨”的新闻开始在手机各个终端推送 , 这引起了赵佳琪、娄义坤、张敬舒的关注 。 那时候 , 谁都没有预料到 , 接下来 , 她们将会共赴一个“看不见的救援战场” 。
看不见的救援战场
“战士们”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
7月21日凌晨4点43分 , 新华社发布消息称 , 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 , 全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并引发洪灾 。 截至当时 , 洪灾已造成郑州市区12人死亡 , 当地已转移避险约10万人 。
“心一直被揪着 , 想做点什么 。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 , 2000年出生的赵佳琪和娄义坤有了奔赴一线救援的冲动 。
7月21日中午12点 , 她俩开始四处检索各种互联网终端平台 , 发现前方救援队伍已经出发 , 同时 , 在微博上出现了很多线上招募志愿者的建群二维码 。
“河南暴雨远程救援小分队”“征集求助者信息+核实”“河南物资救援队”……赵佳琪和娄义坤将这些群的二维码挨个保存并进行识别进群 。 张敬舒也发现了群二维码 , 并进了群 。
她们不知道的是 , 这些群的发起人 , 是一名来自成都的“95后”自媒体人 , 网名叫“赫兹” 。
实际上 , 赫兹7月20日下午就开始了行动 。 他尝试将自媒体平台上的粉丝集结建微信群 。
主要内容为:一是在各个平台一边收集求援信息 , 一边搜集救援信息;二是将求援信息和救援信息进行分类、核实;三是将信息在群共享文档进行录入编辑;四是将求援信息和救援信息进行后方对接 , 并确认求救方是否被救 。
7月21日凌晨4点37分 , 赫兹在微信平台发文:现在是凌晨四点多 , 我们刚刚帮一名受困的求助者 , 联系上民警和救援团队 。 但此时此刻 , 大家都很累了 , 都忙了一个通宵 , 希望有新人来接力 , 求求大家了!
赵佳琪、娄义坤、张敬舒均是在7月21日中午相继进群的 。 此后 , 越来越多的人进群 , 有不少国外“时差党” , 也有几名“95后”航空乘务人员……
一场Z世代(流行用语 , 意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 , 又称网络世代)的自发救援开始了!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救援战场 。 “战士们”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 , 10人、100人到后来的上千人“参战” , 并实行24小时轮班制 。 “战场”则由最初的信息搜集群衍变成官方信息录入组、填入求救组、统筹对接组、求救确认组、救援确认组等 。
如何让求救信息
送达前线精准施救
教育数据专业出身的张敬舒进入了各个小组 。 按照分工 , 她最后留在了求救组 。
当时 , 发布求救信息容易 , 但让信息产生救援效果很难 。 各个社交媒体上不断涌现求救信息 , 过度分散、重复 , 真正紧急的信息被淹没 。 如何让求救信息送达前线 , 精准施救 , 成了最大问题 。
北京时间7月22日凌晨2点 , 留学8年的张敬舒从旧金山起飞前往上海 。 在长途航班上 , 张敬舒不敢合眼 , 她发挥专业所长 , 飞速地敲打键盘 , 用技术手段筛减群里重复发布的求助信息 。 落地上海后 , 她第一时间将信息共享至群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