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医学|为啥那么多人死活不打新冠疫苗?原因可能找到了

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呼吁人们不要再对接种疫苗犹豫不决的帖子,还有许多人对这种犹豫不决大加贬低,但事实上,过于激烈的贬斥态度反而弊大于利 。
我们可以看一下英国最近的一些统计数据 。在一项追踪了20多万人的研究中,几乎每一个参与者都在第二次注射疫苗后的两周内,产生了对抗新冠病毒的抗体 。
尽管一开始许多人担心目前的疫苗可能对德尔塔(Delta)变种效果不佳,但分析表明,阿斯利康和辉瑞生物技术公司的疫苗都使住院率降低了92%至96% 。
正如许多医疗人员反复强调的,与新冠肺炎本身的风险相比,疫苗产生严重副作用的风险是很小的 。
然而,在许多国家,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注射新冠疫苗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的一份报告,不愿接种疫苗的比例在英国约为10%至20%,在日本约为50%,而在法国达到了约60% 。
于是,国外社交媒体上爆发了一场文化战争 。许多人士在网络上评论称,对接种疫苗的犹豫不决其实就是无知或自私 。
然而,一些专门研究医疗决策的心理学家认为,对是否接种疫苗的选择往往是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想要达到全民免疫的水平,就需要稳妥细致地处理这些因素 。
5C模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们对疫苗犹豫态度的一些差别 。你或许会认为,拒绝接种疫苗的人都持有同样的信念,但大多数疫苗犹豫者的恐惧不应该等同于坚定的反疫苗者的奇怪理论 。
反疫苗者的声音很大,在线下和线上都有很强的存在感,但他们只是极少数 。
绝大多数对接种疫苗犹豫不决的人并没有特别的政治倾向,也没有投身于反科学事业,他们只是还没有决定是否要注射疫苗 。
好消息是,许多最初犹豫不决的人现在改变了主意 。
但即使是延迟接种也被认为是对健康的威胁,因为病毒的传播非常迅速,在我们仍在应对新冠病毒原有变种的同时,高传染性的新变种,如德尔塔变种正迅速传播,这就让问题变得更加紧迫,我们需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尽快拥有抗体 。
幸运的是,科学家们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就开始研究人们对疫苗接种的犹豫态度,并探索了多种模型,试图从中发现人们健康行为的差异 。
其中最有前景的一个模型被称为”5C模型”,主要考虑了以下5个心理因素:
信心(Confidence):包括个人对疫苗效力和安全性的信心,提供疫苗的卫生服务人员和决定推出疫苗的决策者的信心;
自满(Complacency):人们是否认为疾病本身会对自身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计算(Calculation):个人是否进行广泛的信息搜索,以衡量成本和收益;
限制因素(Constraints,或者可用“便利度”来衡量):相关人员获得疫苗的容易程度;
集体责任感(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个人是否愿意通过自己接种疫苗来保护他人不受感染 。
2018年,德国进行了一项研究,要求参与者对一系列衡量5C模型的陈述进行评级,然后将评级结果与他们实际接受疫苗(如流感疫苗或HPV疫苗)的结果进行比较 。
果然,研究人员发现5C模型可以解释人们决策中的很大一部分差异,并且始终优于许多其他潜在的预测模型——比如那些更侧重于信任问题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问卷 。
当然,影响人们对疫苗犹豫的还有其他因素 。牛津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犹豫者当中,约10%的人最主要的障碍是对针头的恐惧 。
不过,5C模型看起来的确指出了疫苗犹豫的最常见原因 。
证实偏差
在考虑这些因素及其影响人们行为的可能方式时,审视各种影响我们认知的认知偏差也是非常有用的 。例如,5C模型中的前两个C——对疫苗的信心和对疾病本身危险的自满——之间就存在着某种偏差 。
人类有两种看似矛盾的倾向——“消极偏见”和“乐观偏见”,这两种偏差都会扭曲人们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 。
消极偏见关注的是如何评价超出你控制范围的事情 。
当你看到负面信息时,它们往往会留在你的脑海里 。相反,乐观偏见关注的是你对自己的信念,比如你是否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加健康 。
这些偏见可能独立起作用,意味着你可能在关注疫苗危险副作用的同时,也认为自己不太可能患上这种疾病 。换言之,这种偏见组合会降低信心,增加自满 。
还有著名的证实偏差,这一偏差可以通过来自可疑来源的虚假信息,夸大疫苗的风险,从而扭曲人们对病毒风险的认知 。


推荐阅读